送孩子上學時,孩子所在的中學門口一對父母和一個穿著校服的男孩吸引了我的目光。
孩子哭著喊著說:「我不進去,我不上學......」。孩子的父親和母親左右各一邊,拽著孩子的胳膊把孩子往學校拉。父母越使勁,孩子越反抗。孩子的父母一邊拉孩子,一邊說為什麼不上學。
看到這樣的場景,心里突然好難受,也不知孩子經歷了什麼,為什麼這麼抗拒上學。對比之下,想到幸好我兒子對上學還是充滿期待的,喜歡學校、喜歡老師、喜歡班上的同學,雖然學習成績不怎麼好,但孩子在學校還是很快樂的,這麼一想,瞬間發現我兒子也算是來報恩的。
我發現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之前一個同事的孩子,上了國中一直學習挺好,突然有天孩子回家說他不上學了,同事和他老公都驚呆了,不管怎麼勸,孩子就是不去學校,同事說的多了,孩子就把臥室門關上誰都不讓進。
本來孩子能考一個很好的高中,可孩子突然的變化,無奈只能休學在家。同事說孩子在家呆了一年多,這一年多對她和老公都是巨大的打擊。後來他們也想通了,只要孩子好了,實在還不想上學,那就讓孩子學一門技術算了,總不能為了讓孩子上學把孩子逼瘋吧。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厭學現象?
一般出現厭學現象的基本上都是國中、高中的孩子。
孩子進入國中后,課程增多,難度加深,加上孩子剛好進入了青春期,很多教育專家稱之為「可怕的14歲」,這時候的孩子變得 敏 感、脆弱、浮躁,同學、老師、父母的一句話,都能讓孩子內心崩潰。
孩子厭學大多都逃不開這幾個原因:
1、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你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高中、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養活自己都成問題,一輩子活的都累。」這就是大多數父母的邏輯。
孩子成績中等,父母希望孩子努力進前十,孩子進了前十,父母希望孩子進前三,父母的期望永遠高于孩子的能力,這種高期望,讓孩子望而生畏,無法承擔,逐漸孩子就會自我懷疑,失去信心,進而厭學甚至棄學。
2、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系出現問題
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和同學老師相處起來很容易,有些孩子性格內向又 敏 感,很難和同學、老師敞開心扉。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也可能有霸凌、小團體的存在。
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 敏 感、多疑,也許老師、同學無意的一句話,都能刺痛他們的內心,傷害他們的自尊。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融入不到這個集體,或者被同學孤立、嘲笑,或者認為老師針對他,那孩子就會討厭學校,抵觸上學,產生厭學。
3、孩子基礎太差學不懂、跟不上
學習是一環套一環,逐步深入的過程,如果孩子小學基礎太差,到了國中確實很痛苦,國中進度快、課程多、難度大。當孩子努力之后,發現基礎差太差跟不上,聽不懂,坐在教室聽課就像聽天書一樣聽不懂,那麼就會失去興趣。
4、故意與父母對著干
還有一種孩子,他們和父母的親子關系本來就有問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自主意識增強,對于父母的話是半句也聽不進去,甚至開始和父母對著干。父母希望的,他們偏偏不去做,父母不讓做的,他們故意去做。孩子以這種反著干的方式來反抗父母,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孩子才十幾歲,產生厭學后不愿再去上學,這是大多數父母不能接受的。于是苦口婆心的勸說,勸說不行就應把孩子往學校拉。就像我在孩子學校門口看到的那一幕。
可是,硬把孩子拉進學校孩子就愿意學了嗎?不,只是孩子進了學校,父母心里就輕松了。
我認為這種方式并不可取,不從本質上解決孩子厭學的情緒問題,即便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也可能自己跑出去,或者產生一些更偏激的行為。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討厭一件事,不想上學的背后一定有不為父母所知的原因。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重視,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聰明家長處理孩子厭學情緒,會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首先,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上個好大學,但我們也要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接受孩子的平凡。
父母盡力給孩子提供學習條件,孩子努力了、盡力了,至于結果不論好壞,接受就是了。
再說,人生的路又不是只有上大學這條。為什麼要非逼著孩子上學,把一個正常的孩子搞抑郁,甚至失去生命。真到了那個時候,我想父母一定很后悔,和健康、生命相比,上不上學真的不重要。
其次,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
其實,很多父母不會和孩子交流溝通,因為大多數父母所謂的交流溝通,后面就變成了說教、指責。
「我為你上學付出了多少,你怎麼能說不上就不上呢?」
「你為什麼不去上學,等你長大了你肯定會后悔。」
「上學就是坐在教室,風吹不著,太陽曬不著,多麼輕松,為什麼不去。」
這樣的語氣是不是很熟悉?當父母和孩子這樣交流時,孩子還能敞開心扉和父母說話嗎?
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不批評、不指責,和孩子心平氣和的好好聊聊,看看孩子到底為什麼厭學,然后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找老師和孩子班上的同學多溝通
孩子進入國中后,每天在校的時間遠大于在家的時間。可能老師和同學對孩子的了解要大于父母。
去學校找找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問問孩子近期的上課狀態,學習情況,去和孩子平時經常一起玩的同學打聽一下,看看孩子有沒有和其他同學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如果孩子在學校住宿,去和他的舍友聊聊,看看孩子有沒有什麼異常行為。
第四,改變親子關系模式。
孩子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親子關系上來。
如果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想想是不是對孩子平時太苛刻了?是不是家庭讓孩子感受不到溫暖?是不是對孩子的關心不夠?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談心,父母可以試著換種方式和孩子交談,比如:寫小紙條、發消息等方式。
切記和孩子的日常交流要以鼓勵、引導、獎賞、發現長處為主,避免批評、指責等負面評價。
第五,找心理專家幫孩子疏導。
面對孩子過激的厭學情緒,如果家長實在沒有辦法幫孩子,而且孩子的情況很嚴重,那麼,家長也可以找心理專家為孩子進行疏導,畢竟心理專家更懂方法。
結語:
不要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孩子的學習成績就萬無一失了,無數問題孩子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父母要重視起來,多鼓勵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給孩子關注和愛,幫助孩子盡早克服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