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班級都有自己的微信群,老師可以在群里發一些通知公告,有的老師還會在群里布置作業,非常方便,特別是上網課的那段時間,微信群變的尤為重要,可以隨時通知各種信息,在微信群里聊天大家都會打字,有時候難免會出現不注意就發錯了消息。
這位老師就是發錯了消息,將發給自己同學的消息誤發給了學生。
尷尬的還有打出來錯別字,錯別字并不要緊,但是產生了歧義那就會變的很尷尬,這位老師也是如此,老師在群里表示:稍等一會兒老子要換個教室,將老師兩個字打成了老子,就很尷尬了,遇見打錯字這種小事情大家笑一下也就過去了,不會一直逮著說,但這位同學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在微信群里打錯了字以后一直被調侃,還被同學起哄了半年,簡直是非常尷尬了。
李同學在家上網課的時候,英語課下課之后大家都在群里給老師發謝謝老師,李同學也跟著大家一起發了,但是一個沒注意打錯了字,將謝謝老師打成了謝謝老婆,等他發現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沒有辦法撤回消息了,事后他還去找老師道歉了,老師并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為這是一件非常小的小事,但可能是青春期孩子比較敏感,班里的同學發現了這件事情后就一直抓著不放,一直調侃李同學,後來恢復了線下上課,這些同學還是調侃李同學,只要是這位老師上課,同學們就會起哄,還會在走過李同學身邊時候喊「謝謝老婆」。
有一次李同學桌子上放了一本名為《告白》的書,這本書其實是講校園霸凌的,英語老師走過的時候看了一眼,旁邊就有同學起哄說這本書是送給老師的,這讓老師非常生氣,但老師批評了學生之后也沒管多久,同學們還是起哄。
這位老師非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便把她的問題發在了網上,有老師表示可以「以毒攻毒」,當有學生起哄的時候可以回問這個學生:「你不會是吃醋了吧」,不過這種做法并不是很妥帖,很容易傷害到李同學的心靈,而且也有一些不太符合老師的身份。
也有人提議可以給學生做思想道德工作,可以專門抽出一節課來告訴學生這種起哄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欺凌」。
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有關感情方面的事情會比較感興趣,所以會一直起哄,老師可以告訴大家不能因為這種事情起哄,大家既要尊重同學也要尊重老師,如果一直起哄會對同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位朋友講述過她處理這種班級起哄事情的過程,有幾個同學一直起哄班里的一位男同學和女同學,她將幾個喜歡起哄同學叫到了辦公室,讓他們換位思考,如果被起哄的是他們會是什麼感覺,接下來她告訴這幾位同學,一直起哄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一種霸凌,會對別人的生活產生不好的影響,在她的教育下,這幾位同學認識到了錯誤,以后再也沒有在課堂上起哄過。
對于這種事情,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