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陪孩子成長,就是三分教、七分等,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認知能力,家長不要拿自己的認知去要求孩子
周末帶孩子去游樂場玩時,一位媽媽對著旁邊的兒子吐槽說:「你小時候看上去挺聰明的,怎麼上學后越來越笨了」
媽媽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盡管兒子一直 低頭不言語,可是使勁摳指甲的一幕,讓我看到了屬于小男生心中的不安、還有自卑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看上去挺聰明、上學后就越來越笨了?
閨蜜小寒前幾天就經歷了這樣一幕
開學才第三個星期,小寒就被兒子氣得進醫院
她就是現代化的女強人性格,遇上 磨蹭拖拉的慢性子兒子后,幾乎每一天都得吼幾嗓子
這不,開學第三個星期,小寒兒子還沒有進入學習狀態
給他安排5道計算題,結果一道題沒有算出來,學習桌上的鴨子倒是畫滿了
吃飯的時候也是催了又請,明明人在餐廳吃飯,心思早就飛到沒有看完的奧特曼動畫上,一邊比劃、還一邊說著經典台詞:「我要代表光明消滅你」
而動作一嗨起來,餐桌上剛盛好的飯也被絆倒摔個稀巴爛
就那樣,原本30分鐘就能吃完的飯,卻無奈多收拾1小時爛攤子
等到一切收拾妥當,本以為剩下的就是幫兒子檢查一下作業
不曾想,家務干完了、爛攤子也收拾好了,可娃兒的作業還一字未寫
情緒激動下,小寒對兒子 歇斯底里地吼著
而再次遇上懶洋洋的一副 無所謂嘴臉后,就直接上手把孩子胖揍一頓
都說打在兒身痛在娘身,那天晚上小寒也不好過
晚上22:00點多開始出現 呼吸急促,緊接著胸口也越來越痛了
本以為睡上一覺就能好轉,可后半夜實在是痛得無法安眠
無奈之下,小寒只得 半夜三更騎著電動車去醫院掛急診
經過一系列檢查后所幸無大事,開些藥又趁著夜色趕回家
小寒在分享這件事情時,嘴里也 罵罵咧咧地說:「臭小子以前看起來挺聰明的,怎麼上學后越學越笨了呢」
在以前或許不太理解,可是自從女兒也上小學后,我發現成長環境影響對孩子太重要了
如果孩子以前看起來挺聰明、上學后就顯笨了,這可能就是受到 成長環境的影響
尤其是以下4種環境影響,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大有影響:
01
太強的挫折壓力
曾經,看過有一個大魚吃小魚的實驗很有感觸:
某科學家,把一條大魚放在裝滿小魚的玻璃水缸里
大魚一下水就奔向小魚,一嘴一個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過了幾天
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罩把大魚 單獨圈養起來,又放一些小魚在玻璃罩外的大魚缸內
大魚剛看到小魚時 迫不及待地撲過去,可每次都被撞在玻璃上
經歷一次又一次碰撞之后,大魚慢慢就減少了 沖撞次數,直到完全沒有沖撞玻璃的欲望和想法
哪怕小魚在玻璃罩外游來游去,大魚也懶得張嘴,最終被活活餓死了
而這個實驗里的大魚,像不像我們嘴里經常說的「笨小孩」呢
孩子越長大看起來就越笨,正是因為成長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越來越多了
而在經歷無數次 失敗碰壁后,孩子便開始懷疑自身能力,直到失望崩潰
還有一種安于當下的 心理就是:「明知道會碰壁摔跤,干嘛還要上前呢」
這種來自于內心的 不自信、絕望、還有深刻的 無力感,就慢慢形成一種習慣性愚蠢
因為害怕面對失敗、所以才會習慣 止步不前,也被稱為習慣性愚蠢
而那些 喪失自信心、懶于行動的孩子呢?也就慢慢成為別人眼中的「越來越笨」
所以,孩子不是越長大越笨、大魚也不是笨死的
想要孩子擺脫這種 習慣性愚蠢的困境
那麼,在教育孩子的日常言行中家長就要保護孩子的 自信心
比如,善于發現孩子的 細節進步,讓孩子在細微進步里逐漸獲得自信,他們的內心、和意識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堅強了
02
生活在催促嘮叨環境
據說,前段時間有位男子嫌媽媽嘮叨而報警,他謊稱」要自盡」
而警察叔叔趕到現場后,男子卻請求把他拘留
面對眾人的勸解
男子更是 委屈大哭,他表示:「寧愿被拘留,也不想回家聽媽媽的嘮叨」
這樣的場面,透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男子的 焦躁、和 無奈
或許媽媽的本意并非如此,但嘮叨給男子帶來的卻是 精神噪音,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而生活在語言暴力下的男子都如此 極端焦躁,那孩子又承受著怎樣負面的情緒呢
還有一位朋友說:
「我的媽媽一開口說話,心里就砰砰跳,腦袋也跟著嗡嗡響」「她總是不停地嘮叨,很久以前的陳芝麻爛谷事都要借一次犯錯,給你列個清單」「每聽一次老媽的嘮叨聲,我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物」「講真的,那些讓人自卑的話說幾句沒什麼,但年年如此、日日依舊,不是她瘋、就是我瘋」
聽完朋友說的這些話,我悄悄地給自己立個規矩:「別總是嘮叨個沒完」
或許,我們總覺得 嘮叨催促就是為了提醒孩子,希望孩子能成長得更好
但這些用心、和愛孩子的方式真的懂嗎?不,孩子非但不能理解,還很有可能早已經被深深傷害了
而催促嘮叨環境下的可怕之處呢,就是在于傷害早已 深入內心,而語言施暴者還不自知,甚至還在不停地繼續、重復和傷害著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說得挺多,他們卻總是「 聽不見」的時候不要嘮叨,也不要打著愛的名義去 無限重復、無限傷害
03
教育里的強迫感明顯
有一位媽媽,她的 包辦意識特別強
女兒上幼兒園時就要求 寫字閱讀,小時候說了還聽、催了也動,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叛逆心來了說什麼都不聽
為了讓女兒一直聽話,她甚至辭掉工作,專門在家里日日守著孩子
每次放學回家寫作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坐在旁邊手把手教著、嘴跟嘴提醒著
本打算孩子 習慣自覺、養成自律性后就能放手,好好地休息一段時間
沒想到
女兒的自覺性沒有、自律性更為零,平時只要不催了,那根本就沒有學習、寫作業這回事
媽媽每天把 全身心都用在女兒身上,可女兒非但不領情,還故意作對、什麼事都頂嘴撒謊
而長期的焦慮、和挫敗感呢,讓媽媽和女兒都不好受
女兒放學后 恐懼回家,常常以各種借口到同學家寫作業,管了根本不聽
媽媽管不了后,也經常 抑郁地想要帶著女兒一起跳樓解脫
明明是最親近的母女之情,卻因為一段包辦教育而 相看兩生厭,這真的值得嗎
哪怕孩子對這件事情不怎麼排斥,但強迫下的 反抗意識就占了全部
因為,一句話說出口給人的態度是主要的,你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你
反之,強迫和包辦意識有多強烈,孩子的反抗力度就有多大
所以,教育里最大的錯誤就是包辦意識強,當你總強迫孩子去做某某事情時,這份學習和「為你好」的 掏心掏肺就變質了
而當教育產生反抗、叛逆效應時,也就會形成 認知方面的的誤解
因為孩子越長大做事情越不靠譜,所以才會認為孩子越長大越笨,這就是父母在用自己的認知去要求孩子的行為
而教育呢,本來就是一段雙向成長的過程,誰能早點領悟這一點,就能在教育中早點受益
04
和父母的關系比較疏遠
好的教育,從來都離不開 和諧的親子時光
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如何,也 間接性地影響著教育里的權威性、形象力和榜樣價值
想要維護一段好的教育,那麼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修煉標準
有一位爸爸,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喜歡把自己的兒子說上一頓:
「你干什麼」「這件事是這樣做的嗎」「你看看你,整天低著頭一點男子漢氣概都沒有」「我說了,你怎麼就是不聽」
這種來自語言上的 質疑、嘮叨、冷漠,就是一段比較疏遠的親子關系
正因如此,兒子長大之后和父親之間的關系也特別冷漠,父親一說話、兒子就用行為 宣泄不滿
這種充滿荊棘的親子環境,是不是像孩子在告訴家長:「你越是這樣想,我偏偏就不那樣做」
可見,好的 教育效率都是建立在好的親子關系上
正如,孩子說的話父母能理解包容,父母說的話孩子能接受、又能感受到被愛的溫柔
這個時候,也就是考驗 溝通情商的時刻了
而每一個高情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都懂得給自己的嘴巴安裝上一條拉鏈,當教育產生 語言傷害、逆反行為時就會及時閉嘴
比如
與其反復強調某件事、不如直接「說重點」
告訴孩子:
「現在已經很晚了,我很擔心你作業寫得太晚了,會睡不好覺,如果第二天起不來床真的很難受,一整天都頭昏腦漲,難受得很」
用這種以關心孩子、分析利弊的方式去溝通,即能客觀地表達事實重點,還可以間接地提醒孩子:「太晚了,要抓緊時間完成作業」
而這種自我領悟的影響力,自然就會容易因為接受而生產出 執行力了
又或者
不要拔苗助長,到了什麼樣年齡才學什麼樣的知識,別讓 無力感挫傷孩子自信
也不要當面 吼叫打罵,負面情緒下孩子無法正能量,更無法積極思考、勇敢面對
平時盡可能地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難過的時候抱抱他們
當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時,教育才能真正產生影響,也只有當孩子 自我感覺良好時,他們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
也別忘了,當我們真正蹲下身去 理解、認可孩子時,教育里的控制(對抗)才會慢慢轉向尊重(接受)
所以,教育孩子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開始
那麼,關于孩子越長大越笨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