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于國情不同,因此中西方國家在教育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檢驗學習成果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考試,因此中國的孩子普遍對于分數比較敏感,他們的應試能力也很強。
而西方國家的教育重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老師在給孩子傳授知識時甚至不會很在意課堂紀律,也不會用考試分數去衡量一個孩子在學習中的表現,對于西方的孩子來說,興趣和自由大于一切。
想象一下,如果將中式教育搬入西方課堂,當兩種文化發生碰撞,孩子的成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對于這個問題,BBC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名叫《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
這部紀錄片也被稱為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一場「實驗對決」。
在英國的一所公立學校里,5名來自中國的老師將進入該學校9年級某班,進行一場為期一個月的純中式教學,這次教學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檢驗孩子們在經過一個月的中式學習之后,他們的各科成績與之前相比究竟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
為了完成這次教學任務,5名中國老師非常賣力,他們將中式教育徹徹底底地貫入到了這個50人的大班級里,而在此之前,這個班級的人數不超過30人。
5位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分別是漢語、數學、體育、科學和思想品德,但不論哪一門課,老師都非常在意課堂上的紀律,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個課堂沒有紀律,學生們都在下面亂糟糟地講話,那麼課程是沒有辦法順利進行的。
但對于活潑好動的英國學生來說,這樣的要求顯然很不合理,他們認為這樣的課堂氣氛很無聊,甚至有學生當場提出異議:我們為什麼沒有說話的自由?
而相較于課堂環境,接下來的學習方法才更讓這些英國學生崩潰。
在英國,很多學校都是小班制教學,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啟發孩子在實踐和討論中去探尋原理,但中式教學則完全不同,老師會讓學生通過聆聽和抄筆記的方式來鞏固知識,對于一些公式和定理也坦言相告,只要學生能記得牢并且會運用,那麼考試就一定沒有問題。
對此,一部分英國學生覺得這樣的教學很枯燥,自己學起來很疲勞,時間久了,注意力自然很難集中。
也有一部分學生覺得中國老師直接將知識總結并歸納好的教學方式能夠為自己節省不少探索的時間,這對于學習和考試來說是好事情。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教學,中國老師發現同樣是九年級的孩子,英國學生的應試能力遠在中國學生之后,當然,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而除此之外,中國老師還發現英國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格外開明。
盡管老師反復強調安全知識,禁止孩子將大功率電器帶到教室中來,但在上課時,老師還是發現一個男生偷偷把電熱水壺帶進了教室,并且悠閑地在教室最后一排燒熱水。
在中國老師看來,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因此放學之后,他便叫來了男孩的家長。
在中國,被老師叫家長是很多孩子的噩夢,然而對于英國學生來說,這只是老師和父母之間一次再正常不過的溝通了。
令老師意外的是,這位男生的媽媽竟然表示自己知道兒子將電水壺帶進了教室,他告訴老師自己有給過孩子建議,但并沒有真正上去阻止,他把最終的決定權給了孩子。
距離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了,英國學生的種種表現都讓中國老師十分頭疼。
例如他們對中式課堂的教學方式完全不感興趣,他們無法控制自己不在教室里大聲說話,他們接受不了增加了一倍的學習時間,當得知班里有人退出了校樂隊時,還有學生會因為覺得遺憾而在教室里失聲痛哭……
中國的老師習慣于給學生的成績排名,但這在英國學生眼中,卻認為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不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為了讓英國的孩子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中國老師也絞盡腦汁地想了很多辦法,他們帶領英國學生體驗了中國孩子每天必做的早操、眼保健操,還帶著他們在課堂上體驗中國傳統的包餃子、跳扇子舞……
對此,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很有趣,一些學生也漸漸從放飛自我的狀態回歸到了服從老師的管理。
在中國老師的施壓和鼓勵下,這批學生終于迎來了最終一場大考。
事實上,對于這一個月的中式教育,這所英國公立學校的校長一直在從旁觀察,很多時候,校長并不認可中國老師的教育方式,他認為這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扼殺,因此他也篤定在最終的考試中,接受了中式教育的孩子的成績一定不如從前。
但結果公布之后,校長和很多家長都懵了。
因為在這場考試中,中式課堂孩子的平均分在各個科目上都領先于從前,這也驗證了中式教育在應試考試中所占據的絕對優勢。
可即便如此,校長依然沒有否定英式教育,在他看來,中式教育的成功在于孩子對學習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每天學習這麼長的時間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結束之后,中國的老師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們在這一個月的授課過程中體會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雖然不同的國情造就了不同的基礎教育,但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我們應當各取所長,中式教育中所推崇的勤奮和努力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學習品質,西式教育里的興趣培養和探索精神也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本期話題
你如何看待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區別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