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每個高速成長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位能「忍」的媽媽

每個高速成長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位能「忍」的媽媽
2023/02/14
2023/02/14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幕:父親正在工作,兒子馬飛問「爸爸我還能不睡覺嗎?」


爸爸回答:「你自己的事情,以后不用問我,你自己決定。」



馬飛眼前一亮,第一次有了掌控自己的感覺,他看著伏案工作的爸爸,自己也起身翻起書來。


有句話說,真正的愛孩子,半張嘴就夠了。


與其過多開口干擾,不如以身作則引導。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學習掌控自己的船舵。對于多動癥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培養出自覺自律的好孩子,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01



靜靜今年9歲,從幼兒園開始,她就表現得比其他孩子活潑。


上小學后,情況有增無減。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十分鐘都非常困難,不是玩玩具,就是咬指甲,要麼做鬼臉,逗身旁的同學哈哈大笑。



教她半年的李老師對他非常了解,只要開始晃椅子,就證明要準備運動了。一開始是東張西望,接下來去招惹同桌、前后桌的同學,有時候老師正在講課,也會大喊大叫地打斷。


靜靜在家里的情況越發糟糕。看到鄰居小朋友拿了新玩具,就吵著自己也要


媽媽不給買,就會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滾。她總是精力充沛,想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做作業時邊做邊玩,吃飯的同時看電視,手里還擺弄著玩具……


雖然同時做很多事情,卻總是虎頭蛇尾,沒有一件能從頭到尾地完成。



至于房間也總是亂七八糟,媽媽給她整理好了,兩個小時之后就又給弄亂了。 靜靜的文具是壞的,課本是褶皺的,衣服上到處都是水彩和染料。


最關鍵的是她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但頭腦很聰明,學東西特別快。 可由于好動,容易分心,經常開小差,成績始終在班級的中下游。


每次檢查作業,都有特殊情況發生:有時候忘記寫, 有時候把作業本落在了學校里,有時候上課帶錯課本。


作業寫得丟三落四,對靜靜來說是家常便飯。



這些都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最嚴重的是孩子的情緒。靜靜易哭易怒,固執又急躁,常常為了小事大吵大鬧,還和同學打架、摔東西。


自制力比較差,因此他在學校非常沖動、任性,很難管教。


02


面對多動癥兒童的情緒問題更多的是需要家長改善、改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


多動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回家寫作業又丟三落四,漏洞百出,這個時候家長應該要想辦法把情緒先平穩下來。

·


忍住嘮叨,孩子才能優秀


媽媽的催促和嘮叨幾乎無處不在。提醒孩子作息,快點睡覺、快點起床、快點吃飯;提醒孩子學習,快點寫、快點看、快點讀...



可孩子的自覺性不夠,怎麼提醒都不管用。于是,媽媽的嘮叨又只好加劇。


然而,過多的語言刺激,其實并不會讓孩子變得自覺,相反,它會讓孩子失去耐心,直至麻木。


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產生逆反心理,你越說孩子越不肯聽。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更糟糕的是,嘮叨會在潛移默化中,毀掉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和自信。


這種 信念容易導致對挫折的忍耐程度降低,可這樣往往會使他們面臨更多的挫折和失敗, 最終導致焦慮、憤怒和抑郁情緒。



大人的嘮叨吼叫會讓孩子的聽覺注意和視覺注意都受到影響,同時被弱化,最終導致孩子的專注力差。


我們本能地想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當孩子有一點點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懷著焦急的心告訴他怎樣更好。


當孩子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我們又心疼地想要插手,幫他渡過難關。


但是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比起父母的幫助,他們更想要的是孩子的鼓勵。


大多數的情況下, 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于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焦慮。



這種情緒和焦慮,也會給孩子帶去了二次壓力和傷害。

·


媽媽忍住伸手,孩子才能專注


兒童健康發展真正所需的是更多美好的玩耍時光,自由玩耍能夠培養孩子創造力和社會技能。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刺激了手部和身體的觸覺發育,如玩泥、玩沙、玩水。 孩子的觸覺訓練嚴重不足,導致觸覺敏感或遲鈍而日益增多。


觸覺發育不良,可以影響到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



讓孩子們在獨立「玩」的過程中,去觀察世界,去體驗生活,促進想象力的發展,促進思維力發展,啟發和誘導孩子的創新思維。


對孩子而言, 學習的樂趣并不是最后的結果,而是學習的過程本身,從自身需求出發獲得的經驗和能力。


所以要想培養和提升孩子的專注力,第一原則就是不打擾, 孩子專心做事時,大人不去打擾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到并不容易,因為在育兒過程中,大人對孩子的打擾,幾乎是無處不在、隨時發生的。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關注對孩子的陪伴,孩子做很多事情——玩、閱讀、寫作業,爸爸媽媽都會陪伴在孩子身邊。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說過:「經常被大人干涉的孩子,會喪失自我組成的能力,也會影響創造力。」


當成人用成人的思想去干涉孩子時,就會使孩子喪失了想象力,時間久了,更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


媽媽伸手太多,孩子就會變得依賴;媽媽開口太多,孩子就會變得怯懦。


許多時候,我們的「忍不住」,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對他信心的打擊,是對他自覺的剝奪。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