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845字,閱讀約4分鐘)
董宇輝夾起一根烤腸問: 從你的角度看,這是什麼形狀的?
旁邊的工作人員說, 像是感嘆號,你的話筒和它組合起來正好是個感嘆號。
董宇輝又問其他人,這是什麼形狀,從你們的角度看這是不是一個長方形?而 從我這看到的這是圓的。
沉思了兩秒, 董宇輝的「烤腸理論」不禁讓大家豁然開朗:
不要再跟別人杠了,咱倆立場都不同,看到的東西自然是不一樣的。咱倆說的想的都是對的,我為什麼要說服你呢?你又何必想要說服我呢?你說的是對的,我說的也是對的。
聽到董宇輝的這番話后,突然讓我想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畫楊桃》。
記得當時我的老師還特意拿來了一個楊桃讓我們看它是什麼形狀的。有的同學說是五角星形狀的,還有的說它看起來像是一片葉子。 而每個同學說完自己所見時,都會有其他同學哈哈大笑地指出他看到的不對。
然而,當老師給我們講完那篇課文之后, 告訴了我們其中的道理:
當我們做事或者看某個問題時,要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如果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的不一樣時,不要急于下結論,要多觀察,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畫楊桃」「烤腸」這樣的道理,相信中學以上學歷的學生以及成人都能明白,但是, 道理都懂,真的遇到事情時,往往就不知所措了。
生活中,我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而對于相當一部分父母來說,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便是他們尤為頭疼的。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跟孩子講再多的道理,他都不聽,還總跟我反著來,每天都得吵一架。」
「有時候,我一句話沒合他的意,就開始跟我抬杠,關鍵是每次還分不出個勝負,最后以我生氣,他把自己關屋里收尾。」
「我現在都不敢跟我閨女說話了,叛逆期的孩子真是太可怕了,我跟她聊天比跟我經理都累。」
想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想去改變孩子的想法,是大部分父母在跟孩子聊天或者教育時,特別想得到的結果。
然而,越想改變,越一堆大道理的嘮叨,反而雙方容易吵起來,越鬧越兇,感情淡了,最終 不僅僅加重孩子的叛逆,還會讓父母感到心累。
孩子做出的行為,在家長看來可能是不對的或者是不合適的或者是理解不了的,但是和孩子理論一番,孩子卻有他自己的理由,彼此都不想改變自己。這時雙方 其實就陷入到了一個沒有出口的胡同當中。
★就像是董宇輝的「烤腸理論」一樣:
家長和孩子所站的立場都不同,彼此的想法、經歷、眼界、成就、觀念都不一樣,那麼想問題的思路自然不同。
但是雙方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想被迫接受對方的強勢還改變不了對方。于是,親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家長還會很頭疼,認為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叛逆,無法溝通教育。
但其實,聽了董宇輝的「烤腸理論」之后,我才知道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家長們也應該看看:
●越吵越鬧,父母越想改變,孩子反而越發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和喜好,不再是那個凡事跟在父母身后,要父母幫忙、聽父母話的小朋友了。
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生活中通過聽別人說的話、看一些視訊或者讀物、與朋友交往時對方的想法等等經歷,都會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此時的 父母不必要跟孩子太較真、抬杠,而是要適應孩子的成長和獨立,要學會適當地放手。
在跟孩子聊天時,不要總是試圖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沒有父母那樣的經歷,他們可能目前理解不了,會覺得父母太古板、太高高在上、不好溝通,那麼反而容易激化雙方的矛盾。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 父母要以輕松的心態來對待,不要在心里恐懼「青春期」,更不要因為孩子的一句頂嘴、不聽話,就跟孩子發脾氣,把「孩子」和「青春期」「叛逆」劃等號。
●家長還是要以詢問、旁聽為主,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
多聊聊天,試圖接受孩子的行為,然后再以他們的思維方式去切入,將想要教育或者告訴他們的道理慢慢滲入進去。
一個輕松的聊天氛圍、親密的親子關系、幸福的家庭結構,溝通之后的效果往往會更好。
辣媽語錄:
當孩子不聽話、發脾氣時,我們不要將「叛逆」「不懂事」掛在嘴邊,而是要試著理解孩子。
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 為什麼孩子就要憋著不許哭?發泄出來負面情緒,才會讓他們的心里舒服一些。
孩子的眼界在慢慢的開闊,這個過程中,想法的走偏是很正常的, 我們不要以自己的感覺去評判孩子的想法是絕對的錯還是對,而是要聆聽他們的內心,將自己的想法說給孩子,給他們判斷的時間和機會。
父母與孩子交換意見,多關注孩子的變化,從小將親子關系穩定在一個和諧的氛圍當中,彼此尊重,那麼孩子自然可以平穩的度過青春期。
家長們,你家孩子青春期有過叛逆的行為嗎?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