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來吐槽外甥女了,之前寫了一篇一年級外甥女因為跟不上老師節奏,搞得家里雞飛狗跳的文章,引來了很多寶媽共鳴。新開學,熊娃又一次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表姐說, 開學后她家幸福指數直線下降,因為外甥女寫作業太墨跡!!
晚上放學, 別人家孩子15分鐘能寫完的作業,外甥女要花1個小時;算數題,別的孩子能10分鐘算70~80道,我家熊娃40分鐘都做不完。
隔著電話都能感受到表姐的怨念,她說: 我最后悔的事,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沒逼她一把!
表姐以前崇尚「 孩子多玩才能釋放天性」,上幼兒園后表姐更是 不屑于「幼小銜接」,一直認為學習如果要「逼」就沒意思了,而且 堅信「零基礎上學后勁才大」。
沒想到打臉來的如此快,外甥女零基礎上學的后果就是: 老師拼音都講完了,她還bpd不分;數學就更不用說了,別的小朋友都算完10道題了,外甥女還在寫第二題。
由于 學前儲備不足,外甥女的作業需要大人從旁幫助,效率很低,大人也常常被氣個半死。
問了周圍同齡人,也有一部分如表姐一般痛苦掙扎的,但也 有不少家長表示一年級毫無壓力。出于好奇追蹤了下,發現 無痛「幼升小」的孩子,絕大部分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幼小銜接」。
幼升小會踩的「坑」
優米明年要「幼升小」了,一直糾結要不要「幼小銜接」,也咨詢了不少過來人,發現「幼升小」稍不注意就會踩坑。
首先,入學前,要讓孩子會10以內加減法
外甥女最頭疼的就是算術題, 20內的加減法經常算不明白,每次做算數題都要在媽媽的拍桌子聲中結束。
表姐說別人經驗說要培養孩子數感,但「數感」是個比較玄的東西,到底該如何培養,很多家長都無從下手,孩子的數學啟蒙也就擱置了。而且 我們潛意識認為10以內的加減法太簡單,常常忽略了基礎。
從心理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還處于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的交匯處,他們沒有抽象思維能力,對孩子們而言, 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但這又是孩子入學一年級后最基礎的,想要孩子能順利跟上老師的節奏, 建議10以內的加減法在幼兒園就開始練習。
其次,入學前,要有300-500的識字量
不少幼兒專家都在批判「提前教育」,認為沒有必要讓孩子提前認字。
但媽媽們的經驗卻表示: 一年級前一定要有一定的師資儲備,不用太多,300~500即可。
識字儲備不僅能讓孩子在語文上獲得優勢,還能影響數學。
要知道數學題目讀不懂,孩子就與做題無緣,雖然老師會幫忙讀題,但 一道題目老師最多讀2~3遍,而一年級的小朋友專注力很容易被影響,非常容易走神。 一旦走神,沒有識字儲備的孩子就很難再次搞懂題目,更不用說繼續做題了。
小外甥女正是因為讀不懂題目,導致看圖計算的數學題很難進行。
最后,入學前,要知道如何用筆
媽媽們反饋寫字慢,可能是因為姿勢不對。觀察了小外甥女的姿勢, 發現他經常是勾著手腕寫字,這樣寫歪歪扭扭不說,速度還很慢。
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 孩子沒做過筆控練習,上學后手部沒有力量,寫起來就很費勁。
他建議讓小外甥女進行一段時間的比控練習。
孩子太小有必要幼小銜接嗎?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反駁,孩子那麼小,又要500字的儲備量,又要學加減法,還得鍛煉筆控,那麼多東西能學會嗎?
其實家長完全不用擔心, 正是因為孩子小大腦的可塑性才更強。
腦科學研究者發現 :6歲前是人類大腦發展最快速的階段,這個時期神經元會快速的進行鏈接。
外在表現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記憶力,模仿能力會比成人強很多。
5、6歲的孩子完全有能力系統性的學習知識, 漢字、加減法、拼音這些對他們來說并不算難。
一旦這些知識被掌握,孩子們就 比其他小朋友更具有掌控感,對學習也會變得更加自信。
相反那些從來沒接觸過的孩子,一上來 面對全新的知識,必然會被打個措手不及,若一段時間找不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就很容易摧毀孩子的學習興趣。
所以幼升小前,一定要幫孩子把必備的儲備打牢固。
「幼升小」一定要報班嗎?
不少粉絲在后台問幼小銜接一定要報班嗎? 個人認為沒必要,畢竟幼小銜接的知識,家長也能教。只要時間充足,有合適的資料,在家也可以幼小銜接。
看著外甥女每天學到夜里十點,還因為跟不上節奏,被老師、家長批評,著實有些心疼。很擔心時間一長,孩子將不再相信自己。
媽媽群里也看到過類似的分享,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長的無奈。
所以優米雖然才中班,也早早開始幼小銜接了。明顯感覺這段時間她對漢字的興趣在增加,讀繪本時也會指著不認識的字問,「這個字是什麼?」。
以前小娃只會等著聽故事, 現在慢慢開始有意識的去自己讀了,老母親多少還是有些欣慰的。
當然, 如果家長實在太忙,幼小銜接班也是可以考慮的。不過還是要建議,孩子下課后,家長仍要抽出時間聊聊孩子學的知識。
好了,關于幼小銜接就說這麼多吧~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做過幼小銜接嗎?剛上一年級時有沒有抓狂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