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家有丟三落四的「馬大哈」,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家有丟三落四的「馬大哈」,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2023/03/12
2023/03/12

大家好,我是紅紅~

家有丟三落四的「馬大哈」

有了孩子以后,同事們談論的話題都是圍繞孩子打轉。

這不,一大早,同事李姐就念叨上了:「剛剛老師又打電話來了,說是孩子的作業沒帶,讓我給送過去。」

大家有些疑惑:「我記得你上周就送了兩次紅領巾,怎麼這周又開始送作業本了?這也太折騰了吧!」


李姐一拍大腿:「可不是,每次看見老師的號碼,我都頭皮發麻。這孩子,我教也教了,罵也罵了,可他就是丟三落四不好好收拾,我也沒辦法呀,只能跟在后面給他善后。」

「要不,你讓他挨一次訓,也許老師訓一頓,孩子就改了呢?」

李姐搖搖頭,「這不是心疼孩子嘛。」


孩子是個丟三落四的馬大哈,上學不是忘帶東西就是考試不好好看題目,家長一方面努力想要孩子變得細心懂收拾,一方面又被孩子巋然不動的狀態搞得身心俱疲,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孩子丟三落四「馬大哈」的原因

一般來說,丟三落四是孩子們普遍存在的情況,盡管家長反復念叨、不斷數落,可是效果卻不太明顯。甚至有時候說得太多,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是,如果仔細觀察這些「馬大哈」孩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孩子有著共同的特征:獨立意識差,依賴性強,做事粗枝大葉。


如果觀察家長,也會發現,這些孩子的家長大都有著喜歡數落、嘴硬心軟的特點。

結合孩子和家長的特點,孩子丟三落四「馬大哈」的原因也就不難查找了。

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度不夠

老話說,做事要一心一意,對大人如此,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一來,孩子們的心理發展不成熟,本身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不長,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分散。


二來,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做好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比如,孩子專心玩耍時被一再打擾,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等。

長此以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度不夠的情況就容易變得更糟糕。孩子因此變得丟三落四「馬大哈」,也就不奇怪了。


父母包辦、孩子動手能力不夠

有家長吐槽說,孩子喊10次媽媽,有8次是幫他找東西,剩下2次才是真心找媽。

這話聽起來有些好笑,但實際上,這也恰恰說明,在孩子找不到東西時,家長往往關心太過、照顧太周到了,這會在無形中給孩子一種感覺:反正有媽媽記得,反正媽媽會幫我。


有句話說得好,你越舍不得用孩子,他越成長不起來,家長照顧得太周到,孩子就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動手能力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馬虎也就不奇怪了。


心理緊張,沒調適好

經常聽家長說,每次考試,孩子總會犯一些低級錯誤,比如,沒好好看題目,比如,把答案寫錯了位置。

要說孩子不會做,那也不是,因為同樣的試卷,孩子平時做得都挺好,偏偏一到考試就出狀況。

其實,這和孩子心理緊張,沒做好自我調適有關,也就是常說的心理素質差。孩子在緊張、心理不穩定的時候,粗心大意,丟三落四也是常見的情況。


想讓孩子告別「馬大哈」,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孩子粗心大意「馬大哈」,小時候的影響還不明顯,但是如果長時間沒有得到重視和改善,等到孩子長大,尤其是工作以后,很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

紅紅有一位親戚就是這樣,丟三落四到把大學畢業證給丟了,不但影響他的就業,連報考都沒機會,一度消沉了好多年。


因此,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細心做事、細致入微的習慣很重要。

家有同樣丟三落四孩子的家長,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勇于放手,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

都說,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想要孩子遠離「馬大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而這,也需要家長勇于放手,克服自己總想幫一把的心理。


作為家長,肯定是想孩子越長大越優秀的,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家長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刻意培養,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玩具,清點財物。

這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記得克服自己力求完美的習慣,畢竟,孩子的能力是一點一點提高的。


做好榜樣作用,教會孩子物歸原處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本身就是個丟三落四的馬大哈,孩子也不可能無師自通變成細心的人。

因此,想要孩子細心做事,家長在帶孩子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比如,收東西注意分門別類,物品用完記得物歸原處。

同時,在面對孩子的好奇提問時,也要記得細心作答,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好處,在這樣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孩子自然也會變得細心。


讓孩子承受自然后果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孩子善后,有必要幫孩子處理好他沒做好的事。說到底,這種放不下的心理,其實是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失敗的后果,潛意識里就對孩子信心不足。

結果就是,孩子對失敗一詞缺少切身體會,甚至認為,反正有媽媽會幫我,我做不好也沒關系,反而變成了家長急躁,孩子無所謂,走進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在糾正孩子「馬大哈」的過程中,與其幫著、防著、怕著,倒不如試試讓孩子承受一下自然后果。

比如,孩子忘帶紅領巾,不如就讓他承受一次罰站;比如,孩子忘帶作業本,就讓他承擔一次重做的后果。

有時候,孩子親身經歷一次,比家長說破嘴皮都管用,當他發現「馬大哈」的后果很痛苦時,他自己就會留心改正了。


后記

孩子「馬大哈」需要改正,但是也不用過度強化,家長一定要相信,只要方法得當,孩子一定能改過來。

同時,在孩子表現出進步時,一定記得多夸夸他,長此以往,孩子丟三落四的毛病也就自然而然地改過來了。

#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