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紅紅~
家有飯渣娃,吃飯1小時,喂飯全家上
紅紅的一位男性朋友回家看了一趟甥女,回來直呼養孩子太辛苦,單單一頓飯就讓他這個還單身的舅舅看出了養孩子的不容易。
紅紅覺得奇怪:「一般1歲半以后的孩子就能獨立進餐了,我記得你侄女應該3歲左右了吧?孩子都能自主吃飯了,你怎麼還會有這樣的感慨?」
朋友搖搖頭說:「年齡確實是3歲零一點點,但是,侄女的各項生活能力實在不行,尤其是吃飯, 吃飯1小時,喂飯全家上,一點也不夸張。一人捧手機點視訊,一人見縫插針喂飯,另外一個隨時待命倒飲料,一頓飯1小時還是快的,1.5小時也常見。」
朋友這番描述,聽得紅紅倒抽一口涼氣,想到這個小丫頭下半年就要上幼兒園了,紅紅不得不提醒朋友:該培養的生活技能得趕緊安排上了,不然上了幼兒園,老師辛苦,孩子委屈,家長也不放心。
朋友說,家里為這事早就愁上了,可是,無論怎麼做,孩子就一個情況:不喂就不吃,她們也沒辦法。
「你家這情況,說到底,是因為父母沒有科學地喂養孩子,沒有培養好孩子的飲食習慣。」面對紅紅的話,朋友很是擔憂,「我們都知道,可就是拗不過來,你就說該怎麼辦吧。」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
創造一個安靜良好的用餐環境
老話說,食不言寢不語。可是,紅紅髮現,身邊很多父母都對此嗤之以鼻。
而且,還有父母為了讓不聽話的孩子乖乖吃飯,主動打開電視或手機,趁著孩子看入迷時使勁喂飯,還有朋友說,她們家的餐桌都搬到電視機前了。
其實,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先不說這些行為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就連孩子自己都可能沒反應過來就被塞飽了,孩子對飽餓的敏感度降低,很可能吃進更多東西,肥胖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因此,想要孩子自主吃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安靜的用餐環境非常重要:關掉電視,關閉手機,收起玩具是最主要的事。
此外,很多家庭有個習慣,那就是,在餐桌上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很多人都對此不以為意。
實際上,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會被孩子拿來模仿,如果能得到家長的回應,孩子還會樂此不疲。
而孩子本身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邊說話邊吃飯恰恰是最能影響孩子注意力的一種行為。因此,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做到以身作則,孩子也會從耳濡目染中得到積極影響。
準備專座,試著放手
很多人認為孩子小,不用太過在意,準備專座根本沒必要。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雖小,但是從家庭角度來說,他和父母都是一樣的,也是家庭的一員,需要得到平等的對待。
因此,給孩子準備專座必不可少,一來可以保證孩子的安全;二來,也能讓孩子坐得舒服;三來,這樣的儀式感也能讓孩子得到心理滿足,對吃飯這件事更加興致勃勃。
此外,家長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也是讓孩子愛上吃飯的必備方法之一。
一般說來,1歲左右的孩子就有強烈的動手欲望了,他會試著模仿父母的行為進行嘗試,尤其是吃飯時間,看著父母熟練地使用碗筷,孩子也會不甘示弱地去搶父母手里的碗筷。
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自主進食的最佳時期,父母可以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準備專用的筷勺,讓孩子自己發揮,如果孩子表現好,父母可以適時夸獎。
一般來說,等到孩子1歲半后,他就能獨立吃飯了,像朋友侄女這樣3歲左右的孩子,更是不用擔心孩子的吃飯能力了。
立規矩,正餐時間就餐
很多人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大人的話。其實不然,一般來說,6個月的孩子就能聽懂部分大人的話了,1歲以后,孩子更是越來越聰明。
因此,把孩子當成和父母一樣的成員,給他同樣的尊重,早早給孩子說清楚情況,立好規矩很有必要。
而跟吃飯有關的規矩,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在正餐時間就餐。
很多孩子正餐時間不好好吃,飯后一兩小時又哭著鬧著說餓,父母怕影響孩子身體健康,讓他吃了零食,結果,到下一頓飯孩子又不吃。
在正餐時間就餐,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孩子明確知道,必須在吃飯時照顧好自己的肚子,不然就得承受后果,這樣他才會對吃飯這件事產生重視。
其次,吃飯必須在指定位置。
有人說,只有在餐桌前吃的才叫飯。小孩子天生就對秩序很敏感,錯了一個就容易焦慮。
家長不妨借助孩子的這個特點,定好吃飯的指定位置,這樣,只要一坐到相應的位置,孩子就知道:該吃飯了。
再次,結束用餐后再離開。
有的孩子吃飯喜歡跑來跑去,玩一會兒吃一口,飯都涼透了,還沒吃完。對此,家長可以設置一定的獎勵,強化結束用餐后再離開的意識。
增加運動量,促進食欲
肚子餓了,父母不說,孩子也會鬧著要吃飯。可是,肚子不餓時,即使父母逼迫,孩子也吃不下,反而讓孩子更不喜歡吃飯了。
因此,想要促進孩子的食欲,父母可以試著帶孩子多做運動,運動量增加了,孩子的體力消耗大,肚子也就餓得快,吃飯的難事自然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五顏六色的大自然,本身就吸引著孩子去探索,通過運動的方式,不但能讓孩子變得更健康,還能讓孩子保持心情愉悅,能分泌更多消化液,食欲也會進一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