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父母沒有不操心的。
然而,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孩子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正如紀伯倫的經典散文詩《孩子》所說的:
「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如果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 聚合」為最終目的,那麼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 分離」為目的。
0-3歲,你是孩子的全部;
4-12歲,你是孩子的晚上;
13-18歲,你是孩子的周末;
19-23歲,你是孩子的寒暑假;
23歲以后,你可能僅僅是孩子的春節…
其實,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孩子的成長,就是父母漸漸退出的過程。
一個孩子的真正成長,從父母的這4次退出開始。
3歲退出餐桌
不管我們如何不舍,孩子總會長大,會松開我們的手,走向屬于他自己的世界。
為人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慢慢退出他的空間、退出他的人生。
雖然舍不得,或許還會有一些難過,但孩子真正的成長只能靠自己。
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父母一定要學會及時退出。3歲開始,父母要及時退出餐桌。
幼兒園老師經常跟我反應,很多剛入園的孩子都3歲多了,還不會自己吃飯,要用很長一段時間來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
其實,3歲多的孩子不會獨立吃飯這種現象,在很多家庭中還是比較常見的,那種「 你跑我追」的喂飯大戰,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把這項「權利」還給孩子。
孩子從1歲開始,就迎來了口腔和手的敏感期,這個時候,父母要適當引導孩子用手練習抓握勺子,或者用手抓著吃東西。
孩子手部抓握能力得到了鍛煉,才能完善手指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家長這樣可以這樣做:
預備一個干凈、安全的活動環境,方便孩子探索;
提供尺寸符合孩子小手練習的教玩具,鍛煉孩子小手的抓握、插拔、捏等能力;
不要嫌孩子吃飯慢、吃得到處都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飯菜的味道。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穿衣、吃飯、洗漱、作息等,而在實際生活中,卻總舍不得放手,不給孩子獨立嘗試的機會。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孩子只有自己動手去做了,才能在手眼協調中促進心智的發展。
孩子3歲前,父母一定要學會退出餐桌,讓孩子養成獨立吃飯的能力。
6歲退出浴室
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逐漸有了性別意識。
6歲以前,性別差異并不重要。父母也無需刻意回避,想怎麼擁抱孩子都是可以的。
但有一點需要家長注意,那便是當孩子有了性別意識之后,就不再適合與異性一起洗澡了,不管是共浴,還是幫孩子洗澡。
6歲前,父母退出浴室,有助于孩子認清自己的「性別角色」,也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
有的父母認為,這會不會小題大做了呢?
其實并不是!
4-5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一個性別敏感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
在性別敏感期,孩子會完成自己對性別的認同、性別角色的定位。
當孩子處于這個階段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引導呢?
(1)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當孩子到了性別敏感期,有時候會提出一些比較尖銳、令成人尷尬的問題;
這時候成人不要刻意回避,或者覺得「害羞」難以啟齒,隨便找個幌子搪塞孩子。
家長要站在科學的角度,用恰當的語言,將男女身體的區別,講述給孩子。
可以借助有趣的繪本,或者百科書、人體立體書等,跟孩子一起探索人體的構造。
一定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搪塞孩子、回避孩子提出的問題,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2)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兒子長大后,母親要懂得避諱,注意保護彼此的隱私;女兒長大后,父親要懂得避諱。
比如洗澡,三歲前,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洗澡。
但是孩子6歲之后,就應該主動退出浴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學會獨立洗澡。
雖然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但是孩子到了性別敏感期,能認識到男女身體的不同的時候,像洗澡、親嘴這樣的親密行為,還是要收斂的。
孩子越長大,越需要有性別意識,尤其是父母跟異性孩子相處時,身體接觸要有一定距離;
這樣有利于孩子懂得分寸感,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
12歲退出房間
孩子12歲之后,會迎來第三個叛逆期 – 「青春期」。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又憂又躁,非常在意自己的隱私。
而有的父母又不懂得適當放手,非要把孩子拴在身邊才滿意,無形中會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終究有一天他需要自己獨立,需要自己走未來的路。
學會放手,是為人父母必修的課程。
如果你一直抓著孩子不放,那麼孩子就會一直躲在你的身后,靠你庇護,永遠也長不大。
就像曾經的神童魏永康,他的媽媽從他8歲起就開始了陪讀生活,擠牙膏、洗臉、喂飯....
在他媽媽的培養下,雖然他在學習上是一個天才,但卻沒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雖然已經成年,可是他依舊像一個孩子一樣,需要母親的照顧。
父母注定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未來的路我們更不可能替孩子走。
12歲之后,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
18歲退出選擇
有主見的孩子,更有幸福感;懂得選擇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武志紅老師說: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
孩子成人之后,父母要學會得體的退出,從孩子18歲之后,就要把人生的選擇權還給孩子。
讓孩子自己掌控人生的方向。
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業余愛好,自己喜歡的專業,并嘗試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個個選擇造就的。
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良好的「選擇力」,才能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
不管父母能替孩子做多少事,孩子終將有一天要面臨獨自做選擇的時刻。
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孩子是迷惘無措還是自信篤定,就取決于父母有沒有讓孩子學會選擇。
在涉及到行為界限、習慣養成等原則性問題上,父母要為孩子把控好方向;
其他方面父母就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也許孩子的表現會給你更多的驚喜。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們可以為孩子做很多事,卻唯獨不能代替他們成長。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終究是要自己去面對,真正的成長只能靠自己。
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
能夠主動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愛護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
如果你愛孩子,就請慢慢退出他的人生吧。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