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約了3個朋友帶娃去野餐,小家伙們格外興奮。去公園的路上碰到一個糖葫蘆攤,優米和另外2位小朋友嚷嚷著要吃,唯獨果果站在一旁沒有出聲。
準備付錢時,果果輕聲說: 阿姨,我不吃糖葫蘆,太甜了,牙齒會壞的。
想想優米的兩顆齲齒,真的有點羨慕果果的懂事。再三確認后,果果仍舊拒絕了。看著一邊點頭,一邊說「我們都不給她吃太多甜食」的果果媽媽,只好放棄。
進公園后每個小朋友都帶著輪滑鞋,果果由于稍大點,輪滑技術明顯更高一籌。優米他們還在熟悉場地時,果果已經開始繞著全場跑了。這時果果媽又喊: 果果,你是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
只在場上滑了兩圈的果果,不得已只好放棄自己玩,轉而去帶弟弟妹妹們訓練。果果的一系列行為,著實讓其他人驚喜,紛紛表示: 這孩子就是來報恩的,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情商真的很高。
果果的行為引起了我的好奇,仔細觀察了這孩子的處事方式。發現她每做一個決定之前,都會無意識的看向媽媽。 若媽媽眉頭緊鎖,往往就會選擇否定的答案;而當媽媽眉開眼笑時,則會遵循本心。不得不感嘆:這個孩子真的太會看大人臉色了。
就在別的媽媽夸贊 「果果真懂事」、 「太有姐姐樣子了」時,我跟孩子聊了聊。發現她也很羨慕別的小朋友有糖葫蘆吃,可以不用顧忌別人自己玩。
我告訴她: 果果,不喜歡可以說「不」,但如果喜歡也要學著說出來,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呢。但孩子卻默默地搖頭說: 阿姨,我不行,媽媽會生氣,說我不懂事~
看著垂頭喪氣的孩子,真心有些無奈。身邊有不少像果果媽媽一樣的家長,他們 追求孩子「高情商,會做事」,將大人眼里的一些「處事好技巧」要求在孩子身上。
能察言觀色,感知別人的情緒,顧及別人的感受本身沒什麼壞處。但如果過于敏感,過分關注他人情緒,壓抑自己的需求,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了。
會看臉色的孩子,更容易憋屈自己
觀察了果果母女的相處方式: 只要媽媽一瞪眼睛,孩子會立刻感到不安,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這是我們大多數中國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真實縮影。我們信奉打壓教育, 更愿意放大孩子的錯誤,而忽視孩子的進步。對待孩子過于嚴苛,孩子只要做錯一點事,就很容易招致父母語言上的訓斥。
于是 這些孩子從小就開始看父母臉色,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們乖巧聽話、不哭不鬧,不惹麻煩。
別人眼里的高情商,其實有多壓抑,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某問答平台有這樣一道題目: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差不多有4000條回答,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是—— 不快樂。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表面上為家長帶來的好處,骨子里就是出于恐懼。
因為恐懼,孩子選擇了妥協,選擇了壓抑自己的需求。父母以為孩子成長了,克制了。殊不知,越懂事的孩子反而越脆弱!
過分懂事的孩子, 擔心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就得不到寵愛。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們做出一系列超出年齡的行為。 孩子在本該充滿童趣的年紀,為了討好父母,放棄了自我,真的是一件很讓人揪心的事。
會看臉色的孩子,很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上將那些 「太」考慮別人感受,過度地關注他人情緒,壓抑自己需求,通過察言觀色來達到目的地孩子,歸為「討好型人格障礙」。
研究人員發現,這類孩子經常忽視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常常放棄自己的需求迎合他人,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特征。 這類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在人際交往中陷入被動狀態而不自知。
認識的一個女孩,從小父母離異導致特別會看別人臉色。大學談了個男朋友,事事以男友為先。有次女孩剪了個對方不喜歡的髮型,兩人大吵一架。男孩打電話罵她,女孩竟然對著電話一直道歉。即使氣到發抖,都沒敢跟男孩說:我生氣了!
討好型孩子就是這樣,哪怕內心的渴望已經快要沖出體外,但還是有能力把想法給壓抑回去。 然而為人父母,孩子討好成這樣,誰會不心疼?
我們建議在孩子還小時,若發現「討好型」特征,一定要提前采取干預,盡量讓孩子擺脫這種人格障礙。
如何才能判斷孩子是否陷入「討好型人格」呢?
不妨對照以下3條看看,如果有2條以上滿足,就需要多加關注了:
不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 不會求助、「麻煩」別人。在這類孩子眼里,麻煩別人等同于找茬,會渾身不舒服。 太注重別人想法,經常以別人的事為先,中斷自己的事。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
若孩子已經有這方面的傾向了,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會孩子「察覺」 。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正在討好」,這一步其實挺難的,一旦孩子「察覺到」就會發生改變,所以此時就需要父母的協助。
你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不用刻意壓抑」。平時也要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并盡可能幫他完成。
其次,讓孩子學會設立自己的「邊界」。
很多孩子不會拒絕,并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沒有一個清晰的「邊界」供他們判斷。比如,明明是自己不喜歡的長發,但為了討好男友又不得不留長。
建立自己的邊界,要多問孩子:「你想要什麼?」。
家長也要告訴孩子: 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當你想說「不」的時候,不用費心思找借口,只需陳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歡」就夠了。
最后,引導孩子「自我確認」。
所謂的「自我確認」,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個逐漸認識到,并接受自己的內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
這就 需要父母能給孩子一段安全、穩定的關系。幫助孩子探索出現討好行為背后的原因,家長可以試著中肯地表示自己對這些行為的看法,并充分肯定孩子目前正在做的探索,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值得被愛。慢慢地,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
「會看臉色」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我們常說的「高情商」,這需要父母有能力判別,并適時地做出回應~
今日話題:你見過特別會看臉色的孩子嗎?有哪個讓你記憶特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