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周,神獸歸位,家長們都很興奮。但同學雯雯的一條朋友圈,卻瞬間將我拉回了「柴米油鹽醬醋茶」。
深夜十點多,雯雯在朋友圈曬了一張「開學一周花費單」, 瞪著最后那個花銷總額,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壓力山大。
雯雯家兩個孩子,大女兒今年上2年級,小女兒5歲在幼兒園中班。家有兩個小棉襖的雯雯,一直是朋友眼中的職場辣媽。
她自己在一家國企工作十年,雖然不是管理層,但 工作清閑,工資尚可。老公在一家互聯網公司,雖不是高管,但為管理層, 一家人在北京有房有車有戶口,是很多同學眼中的人生贏家。然而看著她算出來的花銷, 平均下來 每天要支出1800,著實讓我吃了一驚。
以前聚會,雯雯總吐槽「兩個孩子壓力太大」。那時還沒有直觀感受,同學都開玩笑: 你家鄭總能掙,你們在北京有房、有車、有戶口,孩子以后教育也不用太操心,生三個也沒問題。
每當這時,雯雯都翻著白眼說: 算了吧,現在每天睜眼都被錢追著跑,老鄭累的跟「狗」一樣,饒了我們吧。
以前聽她這樣說,總覺著人家是謙虛。但記錄單一出來,那些 催生過三胎的同學,紛紛在雯雯的朋友圈滑跪。同學們一邊道歉,一邊表示帝都果然是有錢人的世界。
最搞笑的是,有人直接在這條朋友圈下評論: 雯姐啊,你這是找到了我國人口負增長的本質原因啊!
也算近期同學群里的一道奇景了~
高昂花銷,勸退年輕人
最近刷小某書,發現越來越多的寶媽開始吐槽養娃花費:
曾看到過一位媽媽曬孩子幼兒園學費,收據單上顯示幼兒園學費為15360元,媽媽心疼地表示自家就老公一個人上班,還要還房貸、車貸,兩個孩子課外啥興趣班都沒報,只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課外班。
再加上公婆沒工作,隔三差五還得給老人點, 每月到月底都感覺要撐不下去了,真的太不容易了。
不少人感同身受,評論區留言: 幼兒園學費比大學都貴,隨便一個興趣班一年學費就得上萬,生的起養不起。
我國人口出現 61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總人口數量比上年減少了85萬,生育率更是連續3年跌破1%。各地紛紛推出一系列補貼措施,有地方發錢,有地方延長產假,然而年輕人對此卻表示「無感」。
看過一個街頭采訪,記者隨即選了一些育齡期女孩,問他們是否有生育的打算。大部分女孩直白地表示: 人類幼崽,玩玩別人家的就好,自己都養活不了,生啥娃?
某高校對在校的大學生做過一次調研,近70位高校學生參加問卷:
其中 47%的女生表示不想生孩子,26%的選擇生一個,只有21%的表示可能會生2個,但也不一定。
男生則相對好一點,有43%的愿意生2個,36%的表示只要一個,只有14%的表示不想生。
然而,就像我同事調侃的: 生孩子這事,只要女生愿意大部分都會實現,但若是男方想要而女方不想,那八成是生不了的。
很顯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孩將關注點放在了自身成長上,再加上養育一個孩子花費確實過于高昂,直接勸退了這屆年輕人。
為何年輕人寧愿「低欲望」生活?
問過身邊剛結婚的一些年輕人,為啥不趁著年輕好恢復趕緊生娃?
他們大部分表示: 就現在這昂貴的育兒成本,孩子生下來就是個無底洞,看看自己那少的可憐的工資,再加上這幾年經濟不景氣,萬一被裁員了,難道要帶著個「奶娃娃」喝西北風去?
「低欲望」成了這屆年輕人的代名詞,他們不僅不想生娃,還有不少網友表示不想結婚、不想奮斗,只要自己欲望足夠低,就能無堅不摧。
再拿當初勸我們這代人的那套說辭,去勸這屆年輕人,會被他們懟的體無完膚:
你說「 不結婚,以后老了會很孤單」,他們回懟: 有貓、有狗、有朋友、有錢,我怕什麼孤單?
你說:「 不生孩子,沒人給你養老」,他們回懟: 有孩子就有人給養老了?沒孩子還沒人搶遺產呢!我有錢怕啥?
剛結婚2年的堂弟,天天被家里催生,但這家伙就是無動于衷。看著雞飛狗跳的家庭群,我也會反思: 為何短短幾年,「生娃」就成了兩代人之間巨大的鴻溝?
看了些相關報道,發現被「少子化」困擾的各個國家,早已對此進行過相關的調研,原因也大同小異:
首先,「個體主義」崛起
這屆90后、00后正好成長于「家庭主義」衰退,「個體主義」快速崛起的時代。 這屆年輕人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更注重自身的成長。在這個「個人能力」被無限放大的年代,他們接收到的挑戰更多,危機感也更重。
現在的年輕人選擇共度一生的人,繁衍后代早已不是必要原因,他們更多會考慮自身的成長。畢竟現在的社會,自己一個人就能過的很好,干嘛要找一個人來拖自己后腿。
除此以外,隨著失婚率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結婚生子是一項風險極大的投資,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還有可能遇人不淑,成為人生的bug。
其次,高昂的養娃成本
有人統計過十大城市的育而成本, 北京養育一個孩子高達276萬!看看工資條,老母親瞬間不淡定了。 別說年輕人不愿意生娃了,我一個已育媽媽都不敢說服自己再去生一個,何況每天還要996的年輕人?
有機構做過統計:在我國,教育支出超過總收入的家庭占比高達31%,教育支出超過總收入20%的家庭占比超過27%,足以看出在我國大部分家庭中教育支出是極大的一筆開銷。
一位3線城市的媽媽感嘆: 自己和老公2人工資加起來有2萬,但每月依舊月光,這還只有一個孩子,再來一個花費根本不敢想。
最后,年輕人的不安全感愈發強烈
疫情影響下,這屆年輕人的安全感被破壞的所剩無幾。
各種大廠愈演愈烈的裁員風波,天天報道的中年危機,以及雖然回暖但仍舊艱難的經濟形勢,讓不少剛結婚一兩年,或準備要二胎、三胎的家庭望而卻步。
有一批準備要娃的年輕人,直接放棄了生育。動蕩的環境下,她們沒有底氣保護剛出生的寶寶安然無恙,既如此索性就選擇了放棄。
再回過頭看看雯雯曬的話費單,也不得不感慨這屆年輕人真的人間清醒~
今日話題:面對如此高昂的育而成本,你有什麼看法?是否會選擇降低現在的生活水平去生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