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多數家長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作業做不完,哭;
想要的玩具沒買到,哭;
玩游戲輸了,還是哭……哭完直接放棄,不再嘗試和繼續了。
之前看到一場悲劇:
一個10歲的小女孩帶著糖果去上學,被老師批評,并要求請家長,小女孩一路走一路哭并沒有回家,直接從3樓跳了下來,搶救無效死亡。
因沒有遵守規則被老師批評,本來是很正常的事,孩子卻承受不住,選擇縱身一躍結束生命。
為什麼同樣經歷了痛苦、磨難,有的孩子沒被打垮,還能進步;而有的孩子卻變得畏縮、不自信,甚至放棄生命?
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都不一樣。
抗挫折力是一個人在處于困難、挫折、失敗等逆境時的心理協調和適應能力。從小不具備抗挫能力的孩子,即使長大了也依然不能面對困難和挑戰:
上學后,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放棄;
工作后,遇到挑戰就退縮;
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就崩潰;
輸不起,是孩子們很大的一個共性,也是盤踞老母親們心目中的焦慮之一。
02
元寶是一個剛上二年級的小男孩,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吵鬧、坐不住,一到下課他就開始在操場上跑來跑去,老師稱他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他經常無故的就去推搡別人,甚至在課間休息時還威脅同學,蓄意破壞其他人的東西,別人游戲玩的好好的他也要去插一腳,然后和同學打架.......
幾乎每天老師都會向父母反應元寶的尋釁滋事的行為,同學們已經不愿意和他交往,甚至遠離他。他完不成課堂練習,家庭作業也不做,經常被留校也不害怕。
他說:「反正我是壞孩子,我就是不做作業,老師也拿我沒辦法。」
已經留了一級的他好像不畏懼任何東西,直到上了二年級,他好像變了一個人,父母感覺到送他去上學越來越難。
他老是說頭痛、肚子痛,哪里也不愿意去。就連面對一些簡單的題目時,也做不出來,然后開始敲打自己的頭,說自己是「傻瓜、笨蛋」,甚至有時候還說 「自己要是死了,你們就不會有那麼多麻煩了」
來到龍崗中心訓練的時候,元寶整個人都是悻悻的狀態,他害怕接觸任何事物,就連老師跟他溝通也是閉口不言。
李老師試著讓元寶去玩沙盤,讓他隨意在沙盤中拼出一個自己想要打造的樂園,一開始,元寶有模有樣的拼接著恐龍世界,到后面動作越來越慢,直到放下手中的零件,開始埋頭不語。
李老師關切的詢問元寶,元寶也不出聲,安靜了一兩分鐘后,元寶開始低聲啜泣,接著就把擺好一半的恐龍樂園全部打亂。
隨著元寶的哭泣聲越來越大,李老師便摟住元寶,給元寶一個溫暖的擁抱,不斷的輕撫元寶的背,讓元寶情緒冷靜下來,耐心的詢問元寶難過的原因。
原來是,元寶一直拼不好恐龍樂園的隧道,但是又怕辜負老師的期待,怕自己拼不好,老師就會對自己失望,所以寧愿選擇將事情搞砸,也不想看到老師那種笑意轉為失望的眼神。
在元寶的家庭里,父母的思想還是屬于比較先進的,在當下所奉行的「鼓勵教育」中大行其道,對元寶的夸獎也是并不少。
可過猶不及的是,元寶的父母沒有對「鼓勵」進行細致化,而是無論元寶做了什麼,家長都盲目大贊「你真棒!」,看似讓孩子變得更積極更自信,殊不知這樣無意義的夸獎,會破壞孩子對自己和外界的正確認知。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過于關注事物的結果,以得到他人的贊可為最終目的。
當在校園里看到老師對自己失望的眼神,同學對自己的不滿和否定,孩子就從心理難以接受,從心底懷疑自己,無法去正式自己所遇到的挫折,變得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導致「輸不起」的心理。
03
孩子輸不起,就是抗挫折能力弱的表現。
美國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最早提出了「挫折商」的概念,指的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連成年人都不能保證完美避開每一次挫折,對于新生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在他們成長的路上有太多嘗試,失敗和挫折是每個孩子都必經也必需的過程。
唯有在幼時就開始面對這些小失敗,長大后才能面對生活里的大挫折。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抗挫能力比天賦和至善更重要,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
要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在遭遇人生逆境時能坦然面對,不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孩子的態度取決于父母的情緒
成功時的過分吹捧,或失敗時的嚴厲批評,都是對輸贏過分的強調和重視。
無論是輸贏,只有父母能保持淡然的態度,孩子才會重視結果而非過程。
下一次孩子因輸贏沮喪時,不要對孩子說「沒關系下次努力一點贏回來」,而是告訴孩子「你已經很努力了,這比成功更酷不是嗎?」
2.父母引導孩子享受過程
和同伴一次簡單的游戲,或者學習上一道難以功課的題目,不一定每次都要贏,每一次都是滿分,重點是探索過程中的樂趣。
引導孩子享受生活里的每一次經歷,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看重努力而非成功。讓孩子明白,參與進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過程都比結果更有意義。
3.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勝負心
如果孩子已經因失敗難過的時候,也不要急慌慌地讓孩子振作起來,或者強行灌輸「輸贏不重要」的思想。
先從內心接納孩子因勝負產生的情緒,接納孩子的難過、不忿和不甘心。
然后再問問孩子:「你為什麼這麼怕輸?是怕被爸爸媽媽批評,還是覺得輸了沒面子,或者單純是想贏?」了解根植在孩子腦海中的思想和怕輸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要注意的一點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意味著要刻意給孩子制造很多挫折,或讓孩子生活在打擊里。
在對孩子堅強人格的培養上,過輕或過重都不是好的方式。
只有曾經對抗過挫折的孩子,才能獨自面對失敗。而父母給的愛和鼓勵,才是孩子面對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