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大學生一個月需要3000多生活費了?就這還不夠

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大學生一個月需要3000多生活費了?就這還不夠
2023/03/02
2023/03/02

導語

昨天看到了一個熱門帖子,是一個21歲女大學生曬了自己每月的花費。

說實話,看上去這個具體的話費名單也沒什麼太出格的項目,但還是因為有幾項的支出不是太那麼「合理」,而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有人說自己一個月7,8000的收入,生活費加上房租也就是3000來塊,這個女孩花的未免有點太多了;有人說自己月薪上萬,也不舍得點超過5塊錢的奶茶,頻率也是很低,一個沒有收入的大學生,每個月要花120塊在奶茶上,略顯奢侈;有人說化妝品這個東西,沒必要每個月都添置吧,而且以淡妝為主也花不了太多的錢吧;還有衣服,沒有必要每月都買新的,留下一堆舊的也不太好處理啊......

網友們的評論大都集中在,基礎吃飯消費不多,大頭都在其他享受型消費里面了,而且每月3000多的消費和學習是一點關系都沒有,沒有購買資料沒有充電學習,讓大家對大學生的生活失望了不少。

其實別說網友們了,開心爸爸自己看的都有點想吐槽。

2022年我國城鄉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4.9萬,勻到每個月也就是4000出頭的樣子,而3000元就相當于一個家庭將近1/3的收入。

多嗎?不多,對于月入幾萬的家庭來說確實是不多,但對于生存在溫飽線上下的家庭來說,真的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生活費背后的生活狀態

一個人的生活消費背后,反映出來的是他的生活狀態。

三餐支出固定,說明這個人生活規律,沒有什麼特殊嗜好也沒有什麼過度的花銷;零食花銷不少,說明這個人意志比較薄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人情支出不少,說明這個人社交能力不錯,結識的朋友比較多......

而通過這個月花費清單,我們也大致能看出來,這個女大學生平時比較在意自己的形象(化妝品、衣服支出),和同學們的關系都不錯(每月固定的聚餐支出),生活追求較高質量(奶茶水果零食等支出),業余生活比較豐富等。

但大學生活不僅僅是這些,或者說正確的大學生活狀態不應該是這樣的。

上大學,應該參加各種活動,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為將來出生社會奠定基礎;應該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拓展知識邊界,鍛煉學習能力,讓畢業后的自己更具有競爭力;更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滿足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提前進入到工作的狀態,給未來的自己更多的更寬廣的選擇。

這樣的大學生活才是標準的生活,這樣度過四年的孩子,畢業后才不會遭遇「一畢業就失業」的窘境,才不會變成一個「眼高手低」卻又看不起普通工作的求職者。以后回想起來,也不會后悔自己大學時錯過了太多的提升機會。

女孩會不會變壞的根源在于三觀

當然看到這里,可能會有網友們表示,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生存學習社交什麼都要錢,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沒錢真的是生活很受影響。而且現在社會這麼浮躁,誘惑這麼多,自己的女兒要是不富養的話,以后還不得為一部手機一個電腦被別人拐跑了啊!

說實話,富養的說法對也不對。

說對的話,是因為從小見慣了物質消費的女孩,長大后不會因為一些稍微超出能力的物質需求而出賣自己,面對一些外在的誘惑也能夠清醒的看待,不至于輕易迷失其中;

說不對的話,是因為一個女孩會不會變壞根源不在于是不是被富養著長大,而在于她是不是有一個正確的三觀,特別是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一個育兒領域的創作者,開心爸爸一直強調孩子小時候,就是他們價值觀培養的最佳時刻。爸爸媽媽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孩子正確認識金錢,正確認識自己的欲望,正確消費以及最基本的儲蓄知識。

認識金錢,知道金錢來之不易,那麼在花錢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認識自己的欲望,知道什麼欲望可以滿足,什麼欲望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實現,那麼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能讓自己更加清醒,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最基本的消費及儲蓄知識,更能讓自己有著正確的價值觀念。

這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才是正確的三觀教育。一個孩子三觀正確了,日后就算是有誘惑,也很難變壞的,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問題。

最后

其實大學生生活費該給多少這個問題,并沒有什麼統一的結論。

這個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因所處的城市而異,但不管怎麼說,上大學對于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還是一個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增長見識實現自我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和別人攀比消費,或者追求精致生活的過程。

沒人說過大學不能一個月消費3000多,至少我們應該讓這些錢更加有意義一些,不是嗎?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