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
從禮貌用語到餐桌禮儀、待人接物,有許多優秀的傳統禮儀值得孩子去學習和傳承。
每個家長也都想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只要遇見熟人不僅讓孩子主動打招呼,還要三令五申地教育孩子該如何說話。
殊不知,有些「中國式禮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慢慢傷害到孩子。
強迫孩子打招呼
「見了阿姨,要主動說阿姨好」
「快叫爺爺好,奶奶好」
相信無論是曾經孩子時期的你,還是現在你的孩子,都曾被逼著給各路長輩親戚打招呼問好。
打招呼雖然是一件小事,卻是家長們十分重視的問題。
在外面碰到認識的人或者家里來了客人,一定要把孩子叫過來打招呼。
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有一些孩子因為不愛打招呼而受到指責。
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時候,急著給孩子貼標簽:
「這孩子太木訥了」、「太膽小了」、「不懂事」。
主動打招呼是禮貌,但沒有主動打招呼也并不代表著孩子沒有禮貌。
同事家有一個孩子,性格很內向。
雖然不會主動說話,但每次家里來客人的時候,都會主動微笑著給客人泡茶添水,靜靜地聽大人們聊天。
每個孩子性格不同,你不能命令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時刻保持安靜;
同樣也不能逼著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見誰都「自來熟」。
內向性格的孩子一般都比較乖巧,情緒穩定,靦腆話不多,有著強烈的責任心,感情細膩且善解人意,他們對陌生人有著天生的戒備感。
面對這樣的孩子,倘若家長還逼迫著他去打招呼,他的內心是要經歷一番痛苦掙扎。
逼迫著性格內向的孩子去打招呼,很容易破壞孩子本能的內在安全界限。
遇到內向性格的孩子,家長應該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他慢慢適應,不必過于心急。
如果孩子確實不愿意主動,不能勉強,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去體會。
有時候,孩子用 點頭、微笑、或者招招手的方式打招呼,也是可以的。
強迫孩子分享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別的小朋友看上了孩子的玩具,即便孩子不愿意,大人也非要逼著孩子拿出來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當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對2、3歲的孩子來說,分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大人眼中無關緊要的玩具、零食,對孩子而言,就是他們 安全感的寄托。
而我們成人,往往想讓孩子表現的「大度」一些,強逼著孩子分享屬于他自己的物品。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6歲前的孩子也不應該被大人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簽。
分享應該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但孩子如果年齡小,不懂得分享的意義,家長就不能強迫孩子進行分享。
孩子2歲后會能夠區分「我的」和「別人的」含義,擁有了物權意識。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是一種正常心理現象,在敏感期他們會產生明顯的「 以我為中心」的意識。
往往是從「我」出發,什麼都是我的,沒有分享的概念。
引導孩子分享是有必要的,但要知道,分享是發自內心的意愿,而不是靠「犧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孩子。
強迫孩子表演
「來,快給大家唱首歌吧。」
「剛學的跳舞,給爺爺奶奶展示一下!」
孩子倘若大大方方上台還好,會收獲一片贊揚;
如果孩子表現得扭扭捏捏,家長就會掛不住面子,給孩子擺臉色或者強迫他表演。
不管是為了面子而炫耀孩子的特長,還是為了鍛煉孩子在公眾場合的自信心,強迫孩子表演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2歲以后,隨著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覺醒,也開始有了羞恥心。
沒有提前跟孩子商量的即興表演,常常會讓孩子措手不及,并感到「不被尊重」。
有一些內向性格的孩子,在公眾場合本來就害羞,家長倘若強迫孩子表演,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和惶恐,嚴重的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
很多父母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才藝,極大地滿足了父母的成就感和虛榮心:
看!我家寶貝多優秀呀!
卻很少有人關注表演的主角——孩子的內心感受是什麼?
知乎上,有個「如何看待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才藝這件事」的帖子,一位寶媽說出了童年時的經歷:
從小被媽媽逼著在眾人面前表演,如果不從,她便會嚴厲地訓斥,說我「不懂事」,深深傷害了我的自尊心。
當時因為這些事很委屈,并越來越討厭原本很喜歡的跳舞。
她暗暗發誓:如果以后我當了媽媽,一定不會逼小孩這麼做。
「逼迫」孩子表演的父母,有一個共同點: 不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
如果有人提出,讓孩子表演一個節目,父母應該首先征詢孩子的意見。
孩子愿意表演那就鼓勵捧場,如果不愿意,千萬別強迫。
強迫孩子表演,不僅容易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久而久之還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感,甚至留下自卑、怯場等問題。
強行替孩子謙虛
很多父母,聽到別人夸自己孩子的時候,明明心里很高興,嘴上卻說著「哪里哪里,一點也不好。」
可以說,中國人的謙虛意識刻到了骨子里。
謙虛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分謙虛就有點過猶不及了,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當有人夸獎孩子的時候,坦然接受別人的贊賞,孩子聽了也會很高興。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
尤其是孩子,在尚未形成獨立的自我評價時,對自我的認知基本來自于父母和身邊人。
作家三毛的才情很早就被大眾認可,唯獨父親對她的作品難能滿意,甚至還曾表示出強烈的不喜與苛責。
三毛曾寫信給父親:「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小王子》里有一句話說:「 只要你一句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每一個孩子,都無比渴望父母的肯定和贊美。
孩子們終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如果他們得到贊揚、尊重和認可,他們會非常樂意用行動向父母表現,自己有多出色。
因此,在別人夸獎孩子的時候,家長大大方方的接受別人的贊揚吧。
對孩子而言,家庭是其最好的港灣,父母是其最好的引路人。
一個孩子,能否贏在起跑線上、能否充分開發自身的天賦,將來變得有出息,家庭環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所謂育兒,皆是育己。教育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