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孩子出生之后都會冠以父親的姓氏,這代表男方家血脈的延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宗接代」。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意識到「隨父姓」并非唯一的選擇,既然自己承受了十月懷胎的辛苦,又經歷了生產之痛,那麼寶寶為什麼不可以隨媽媽姓呢?
女性的覺醒對傳統觀念發起了挑戰,和另一半商討后,不少寶媽成功地達到了讓孩子「隨母姓」的目的,這也被認為是當今女性社會地位提升的體現。
孩子究竟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雖然最終決定權在于小夫妻本人,但如果家中長輩對此很反對,那麼勢必就會影響整個大家庭的和睦,還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
前段時間在辦公室和同事聊天,在聊到孩子姓氏的話題時,同事分享了一樁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家庭糾紛。
同事的表叔張大爺和老伴育有一個兒子,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一代人,張大爺的思想非常傳統,在他看來,一個人成年后最大的成就就是娶妻生子,為家族延續香火。
張大爺的兒子在學業上比較爭氣,研究生畢業后在省會城市里獲得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機會,之后又交往了同樣優秀的女友,三年戀愛后兩人結婚了。
婚后,張大爺的兒媳婦也在雙方老人的催促中順利懷孕,但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兒媳打算讓孩子出生后隨母姓,由于小兩口關系很好,這件事情兩人也就私下決定了,直到孩子出生后去上戶口,張大爺才從兒子口中得知孫子并非隨自己姓張。
此時的張大爺得氣險些舊病重犯,但不論自己如何勸說,兒子就一句話:孩子姓什麼真沒那麼重要,這件事情我倆在生孩子前都已經說好了。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張大爺都郁郁寡歡,在張大爺看來,這是自己的親孫子,是張家的后代,如果冠以母姓,孩子就成了別人家的。
越是這樣想,張大爺心里越是氣惱,為了不讓自己的財產落入「外人」手中,張大爺一怒之下將自己一處價值近百萬的房產轉贈給了侄子。
這種作法無疑既頑固又沖動,面對兒子的質疑,張大爺坦露了內心的真實想法:你們又不打算要二胎,唯一的孩子還隨了女方家的姓,我要是把房子給你們,豈不是便宜了外人,我自己親侄子是跟我一個姓的,他得了我的房子將來也會給我養老。
寧可把房子給侄子,也不能讓「外人」占便宜,當同事在辦公室里談論這段家庭糾紛時,很多圍觀者都表示不可思議。
而現實生活中,的確還存在很多這樣的老人,他們的內心始終是一個男權世界,他們固執地認為孩子隨父姓才是真理,在這類老人心中,兒媳不過是自己兒子花錢娶回來的生育工具,她們始終是「外人」,是不配繼承自己的財產的。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傳統的婚育思想都已經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淡化,孩子究竟是隨父姓還隨母姓,決定者應當是孩子的親生父母。
我們總說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那麼連接孩子與家人關系的就一定是血緣,血緣不會隨著一個人姓氏的改變而改變,姓氏也不應當成為長輩疼愛晚輩的前提條件。
隨父姓也好,隨母姓也罷,孩子和母親都不是一個大家庭里的「外人」,作為長輩,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夠尊重子女的選擇,用長輩應有的姿態去呵護下一代。
本期話題
你支持孩子隨母姓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