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出國的請求,作為父母,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呢?
近幾年,國內內卷的教育環境讓很多父母都有了將孩子送出國去的想法,但對于孩子出國這件事情,不少家長也難免會有擔心:雖說養兒不是為了防老,但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一旦孩子在國外不想回來了,那麼自己晚年想見子女一面都是難事。
事實上,親子關系與孩子出國與否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孩子是否孝順,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家庭教育。
在遼寧大連,一對老夫妻曾向當地媒體求助,他們唯一的女兒已經出國17年,但這17年中雙方極少聯系,老兩口還前后患上了癌癥,他們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臨終前見上女兒一面。
出國17年,又是獨生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女兒一直不愿和父母相見呢?
了解完曹茜的成長經歷,你或許能從中得出答案。
曹茜是父親曹肇綱和母親劉紅玉唯一的女兒,在那個年代的農村,獨生女是很少見的,但劉紅玉的身體不允許再生育孩子了,因此夫妻倆就將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女兒的身上。
曹茜倒也爭氣,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優異,腦子也很靈活,為了培養女兒,夫妻倆給 曹茜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當別的小朋友都在戶外開開心心地玩耍時,曹茜只能獨自在屋里看書學習,一旦學習退步,還要遭受父母的責罰。
父母在女兒學習上的高壓政策讓曹茜有了小小的叛逆之心,她開始渴望掙脫父母,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曹茜渴望和同學社交,但所有的同學聚會和戶外活動都被父母禁止了,在父母看來,這些都是考上大學之后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要為大學聯考讓步。
父母的做法更加堅定了曹茜想要掙脫原生家庭的決心,她希望能夠考上一所遠離父母的大學,希望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
大學聯考結束后,曹茜在志愿單上填報了一所離家很遠的南方大學,但父母卻執意要她報考家附近的師范類院校,大學聯考志愿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雙方對此僵持不下,最終,曹茜被迫將第三志愿改成了父母理想中的師范院校。
原以為自己的成績一定會被第一志愿錄取,可命運和曹茜開了一個玩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她滿臉失落,因為她被第三志愿學校錄取了。
雖然還在省內上學,也沒有徹底遠離父母,但曹茜還是很快就放飛了自我,她在學校里報復式玩耍,所有的行為都與父母平日里的教導反著來,大四的時候,曹茜有了出國留學的想法,當她將自己的宏偉志愿告知父母時,卻遭到了反對。
不死心的曹茜為此和父母僵持了很久,最終,曹肇綱夫婦決定相信女兒一次,他們東拼西湊,又將家里的所有積蓄都給了女兒,以此自助女兒去德國繼續深造。
留學生在國外的日子并不好過,曹茜碩士畢業后決定留在國外找工作。
在曹茜還沒有找到正式工作之前,她在德國所有的開銷都要依賴于國內的父母,而曹肇綱夫婦只是普通農民,當發現女兒每次打電話來只是要錢,卻絲毫不關心自己過得如何時, 曹肇綱爆發了,她指責女兒天天就知道要錢,自己養孩子一點用都沒有。
事實上,曹肇綱夫婦打心底不肯接受女兒不回國的事實,他們本以為女兒學成歸來后能留在自己的身邊,卻沒想到曹茜野心很大,她想憑本事留在國外,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能是曹肇綱的話說得太重,徹底傷到女兒的自尊心,從那之后,曹茜就消失在了父母的生活中,她沒有再打來一個電話,也沒有再主動和父母取得過聯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肇綱夫婦雙雙成了白發老人,不幸的是,兩人先后患上了癌癥,生命進入倒計時之際,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再見一見自己的女兒,聽一聽她的聲音。
為此,老兩口甚至求助于當地媒體,但最終還是沒有等到女兒的消息。
關于曹茜在德國的狀況,有人表示讀到博士學位的她在德國某大學擔任講師,如今已在德國結婚生子,并且改了名字,之所以17年不愿意和父母聯系,是因為家庭矛盾太深。
網絡上,很多人都在指責曹茜太過「絕情」,但作為獨生女兒,回望曹茜的成長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她一直生長在一個父母專治的壓抑環境中,脫離父母是她從小到大的心愿,異國他鄉的艱辛漂泊和親自之間的誤解加深了她對原生家庭的恨意。
最終,曹茜活成了他人口中的「不孝女」。
本期話題
你會把孩子送出國嗎?你如何看待曹茜的選擇?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