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最難過的是哪一關?
答案是:青春期。
心理學研究數據顯示:成年人患有的心理疾病,約有一半來自于青春期。
在12-16歲的青少年中,有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考慮過自盡。
青春期是埋在成長路上的一顆雷,稍有不慎,一觸即爆。
用作者麥家的話來說,青春期的孩子, 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
孩子是變成一把刀,還是開出一朵花,取決于父母是否懂得孩子的問題。
青春期孩子最常見的,無非就是3類問題。
第一個就是,情緒和關系問題。
青春期孩子的關系,主要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
我們先看親子關系。
青春期孩子普遍會跟家長頂嘴、不聽話。有的孩子,甚至會砸東西、摔門、離家出走,威脅父母。
師生關系,主要是有的孩子在學校里跟老師處不好關系,對抗老師,影響聽課,甚至有的孩子在校園里會被老師孤立。
同伴關系,要麼是欺負人,要麼被欺負、被孤立,不合群兒,跟同學之間矛盾重重。
家長們一定要意識到,這三個關系中任何一個處不好,都勢必會讓孩子分心,他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糾結這些關系,從而影響學業。
青春期孩子常見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學業問題,這也是家長特別操心的。
其實你要玩玩手機就玩,你成績好,家長也不會那麼焦慮,對不對?
青春期的孩子一旦成績下滑,家長就會特別擔心。
孩子成績下滑常表現在作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
有的孩子甚至會出現考前焦慮:不想考、焦慮、睡不著。
然后再就是厭學,逃學,不上學,沒有理想、不自律,這是學習學業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不良習慣,比如,沉迷手機,沉迷游戲、網聊、早戀等。
大家覺得這三個問題是關聯的還是獨立存在的?
而且,這些問題,通常都是關聯一起出現的。
孩子出問題
都是「關系」有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不管他出現什麼問題,都是先從關系開始的。
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校園的師生關系或者同伴關系。
孩子的問題都是先從某個關系遭到了破壞,開始引發情緒波動,接著他的成績就會下降,孩子就開始不自信、自責。
然后被老師批評,被家長責難,被同學嘲笑。
隨著成績下滑,孩子內心也極其的痛苦,那他能怎麼辦呢?
他就跑到游戲、手機、網聊、早戀里頭去,把自己的頭扎在里頭,去逃避現實中的困難,然后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我們希望孩子成績好,希望孩子不沉迷游戲,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抓緊時間努力學習上進,我們該從哪個地方著手?
你去搶他手機,天天叨叨叨說他成績不好,都不會管用,甚至會適得其反!
要想改變青春期孩子,一定要從他的關系著手。
只要關系好了,他的情緒就好了。
情緒好了,孩子心情好了,他就有能量去學習了。
當他在學習上成績進步,被老師表揚,被家長贊美,他在學習上有成就感,就會讓他更愿意學習,不那麼沉迷手機。
把這個邏輯關系搞清楚,很多青春期的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
所以,當孩子成績下滑,沉迷手機,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關系問題,而不是成績問題,也不是手機問題。
和孩子處好關系
是破解青春期的關鍵
孩子為什麼跟家長關系處不好?
是因為他 感到父母不理解他,父母不支持他,父母不信任他,孩子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跟孩子一樣,我們家長也時常覺得孩子不理解我們。
其實,不僅僅青春期的孩子是這樣,小學也一樣!
只不過小學生小,不敢跟爸爸媽媽對抗,就暫時的壓抑和隱忍了。
只不過,孩子到了青春期,有脾氣了,個兒也高了,也有勇氣了,就敢對抗了。
想要和青春期孩子處好關系,就一定要去理解他!
如何理解?
比如一個孩子,為什麼到了青春期就沒有動力,成績下滑了?
大多數孩子, 他們不是不想學,他們也想學,但學不動!
為什麼?因為在小學階段,關于學習,家長傷他們太多了!
什麼叫傷?批評、責備、威脅,都是傷。
你要是不考個第幾名,我就不給你買什麼,這叫做威脅。
你要是怎麼的,我就不要你了,這叫恐嚇。
總而言之,孩子在學習這事上被傷到了,久而久之,在這件事情上,它就沒有能量了。
青春期孩子績下滑,不是他不想學,而是他學不動了。
孩子為什麼玩手機玩游戲?他們在手機和游戲里能得到什麼?
當孩子心情煩躁時, 手機和游戲能讓他解壓,能舒緩情緒。在游戲里還可以回避和逃避現實的困難和壓力。
玩游戲,經過努力把一局游戲打贏了,孩子會有一種「我很棒」的感覺,這就是自信。
另外,家長們有發現嗎?青春期孩子玩游戲,相比單機版,他們更愿意打團戰,為什麼?
因為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合作擊敗敵人, 會讓孩子一種歸屬感。
這種歸屬感,也能躺孩子感受到團隊對他的 陪伴、認同和接納。
游戲可以讓孩子找到自信,讓孩子的內心感到充實。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孩子要跑到游戲里去找快樂、自信、陪伴,為什麼?
因為,爸爸媽媽跟他共同生活的家,沒能提供給孩子相應的心靈養料。
這是我們父母要反思的地方。
如果我們家長給了孩子足夠的愛、陪伴、溫暖、關懷、鼓勵表揚,讓孩子在爸爸媽媽這里就有自信,在爸爸媽媽這里就有愛和陪伴,孩子自然而然對游戲的依戀就不會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