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人眼里,孩子身上總是會出現一些令人頭疼的「壞毛病」,為了讓這些問題消失,我們常常忍不住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批評他,打擊他。
事實上,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
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會發現這些「壞毛病」,藏著孩子的成長契機。
頂嘴
中國父母是不喜歡孩子頂嘴的,這種公然的反抗常常讓父母感到被冒犯,幾乎沒有大人喜歡這種失控的感覺。
比如天冷了,你想勸孩子加一件外套,他偏偏不肯,在你看來:孩子是不配合、不聽話、不知好歹。
然而,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其實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現在不冷,我不需要外套。」
這種反抗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標志,因為他這是在和父母爭奪自主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正在試圖擺脫依賴,期望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頂嘴的本質,不是孩子故意惹你生氣,跟你作對,而是孩子想用他們的邏輯說服你,捍衛自己選擇的權利,這是勇于表達和渴望獨立的表現。
弗吉尼亞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從小和爸爸媽媽爭論的孩子,長大后處理社交中出現的意見分歧、言論壓力的能力也會更強。
我曾經看到一位媽媽這樣評價正在和自己斗嘴的女兒:
「這孩子,你翅膀硬了是不是,說一句你頂十句!」
但轉念一想,我們養育孩子最終目的,不就是讓他翅膀變硬,走出家庭,飛往更寬廣的天地嗎?
頂嘴的出現,意味著孩子的獨立正悄然開始。
正如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曾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經常對你「頂嘴」,不要急著生氣,你要做得是教他們如何正確的「頂嘴」。
當孩子想表達需求時,不應該像撒潑似的:「我就要這樣」,而是需要合理的理由,這就要求大人多問孩子「為什麼」,培養孩子的邏輯表達能力。
與此同時,還要避免一些極具攻擊性的話。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很重視,但永遠要注意方式和態度。
適度并且有禮貌地爭論,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貪玩
幼兒園老師在新生入學那段時間,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幼兒園老師是不是每天就帶孩子玩?」
得知孩子在幼兒園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大人們則會感到著急:「別人家孩子都認得幾百字了,我家孩子卻只知道瘋玩!」
大人們對玩耍都存在一種偏見,那就是:「玩」是最耽誤孩子學習的。
其實不然, 童年的玩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似瞎玩的過程中,孩子學到了他們一生受用的東西。
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用三組老鼠做過一場實驗:
第一組被一起放在標準的籠子里,進行普通喂養;
第二組單獨隔開,放在不透明、光線昏暗的籠子里喂養;
第三組被放進玩具齊全、光線充足的大籠子里喂養。
結果表明,生活環境不同的老鼠,大腦發育存在顯著差異。越是在寬敞明亮、玩具多的「豐富環境」中,老鼠大腦發育得越好,各項能力越突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通過簡單的玩耍,習得各種生存能力。
有位媽媽曾經抱怨自家孩子在小區里是「孩子王」,孩子們都喜歡他,都愛找他玩,媽媽擔心,這樣下去,孩子心都玩野了。
其實,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同伴中受到歡迎,恰恰是他社交能力強、領導力十足的表現,他用真誠、友善換來了同伴的喜愛,并不是一件壞事。
會玩的孩子,身上都有著巨大的潛力。
孩子在玩耍中,能釋放旺盛的精力;可以學會社會交往的種種規則;與父母的玩耍里,還能重建親子間深情聯結的橋梁。
過度限制孩子的玩耍,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僅僅要支持孩子去玩,還要陪著一起玩,讓孩子未來能做一個有趣的大人。
內向
「你要是個活潑的孩子多好!」
「你怎麼連說話都不敢!」
「你要學著外向一點,太內向以后沒出息。」
這是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話,大人們常常把內向當成孩子的缺陷,忍不住擔心和焦慮,甚至想要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
有位老人家嫌棄孫子內向,不愛說話,為了鍛煉孫子的膽量,天天帶著孩子去公園,讓他當眾背一首詩或者唱一首歌,孩子如果不照著做,就不回家。
後來孩子只要一聽要去公園,就哇哇大哭。
老人的逼迫,給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不小的陰影,越來越怕與人交流。
其實,性格內向,并不是一個壞毛病。
有心理學家曾經這樣描述內向與外向:
外向的人就像太陽能電板,需要室外的陽光來充電,所以他們會進行大量的社交、接觸高強度刺激,喚醒身體的能量;
而內向的人就像熱水壺,需要室內的電流來充電,所以他們獲得能量的做法是在安靜的環境里,好好休息一下。
這些性格特質,影響了一個人的社交特征。
認識一位朋友就是內向性格的人,他平時喜歡看書、獨處,和我們相處時,也不太愿意說話。
他曾開玩笑地說:「我媽常說我嘴笨,我聽你們說就好。」
事實上,這個朋友非常受大家喜歡,身邊有誰不開心或是不舒服,他總是能第一時間發現。
他雖然不愛說話,但他很懂得聆聽,在很多大事上,能給身邊人許多中肯的建議。
內向的性格優勢,一直被很多人忽視。
內向的孩子往往更能專注于內心世界、善于冷靜地觀察,能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懂得傾聽、擁有獨處的能力。
這就是內向孩子的力量。
而我們給孩子貼上的膽小、沒出息的標簽,反而破壞了孩子這種力量。
這不是在鼓吹讓孩子內向,也不是在否定那些開朗的孩子,只是希望父母能正視孩子身上的這一特質,畢竟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從出生的那天起就不盡相同。
如果父母能順應孩子的性格特點,多點尊重,多點耐心的引導,再內向的孩子也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最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人。只要處理得當,這些所謂的「壞毛病」也能變成孩子的成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