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對孩子的教育哪些在十年后最有用?4項能力,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對孩子的教育哪些在十年后最有用?4項能力,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2023/03/06
2023/03/06


#家長百問百答# 隨著 chatgpt 的出現,「人工智能」讓更多的人有了危機意識,擔心自己的工作隨時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發現,作為家長,平時教育和培養孩子、幫孩子選擇專業和工作方向,也會特別考慮這一方面。

如避免孩子在滾滾的信息洪流裹挾中迷失人生方向?

作為二年級小學生的家長,我覺得很有必要從小 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機器無法輕易取代的能力,比如 獨立思考和對世界好奇的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能控制好自己情緒同時能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 審美能力。

第一項能力:提問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叔本華:真正獨立思考的人,是精神上的君主。

對孩子來說, 只有保持對世界好奇,具備提問的能力,才能 保持對學習的主動性和上進心,至少在學習和成績方面,可以讓家長少操心。

其實,當了家長后你會發現: 孩子們都是天生的「提問高手」,提問是她們對萬物純粹的好奇心,是她們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看到春天小草發芽、滿樹桃花,他會問你:為什麼小草是綠色的,桃花是粉色的?看到湖里一群魚兒游過來,他會問你:為什麼那只那麼大,其他的那麼小?看到空中飛著的風箏,又會問你:為什麼我不能飛那麼高?

……

孩子能隨時問出這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并且一直在思考。而 我們有時覺得很難和孩子交流,并不是孩子的幼小和無知,而是因為成年人的偏狹和勢利。

美國心理學家加雷斯·B.馬修斯在《哲學與幼童》中說過:「孩子天生就是哲學家,因為他們還沒有被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束縛。」

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做的是 保護孩子的每一次提問,并給予機會。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一書中,王歌老師也強調說: 我們要鄭重其事的面對孩子的「為什麼」。像理解詩一樣,試著去理解孩子的語言,像尊重藝術一樣,尊重孩子的每一次重復提問。

① 不管孩子提問什麼樣的問題,我們要 保持耐心,呵護好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保護好孩子始終保持好奇和提問的能力。

② 平時多陪孩子一起閱讀,同時多溝通交流, 引導孩子多觀察多提問題。

思想并不容易,獨立思想就更加難得。

學習哲學 是幫孩子 培養獨立思想 的一個方法。

我和兒子最近在看 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博士后王歌老師的《沒大沒小的為什麼》,特別有趣也特別受益。

老師在書中也說:哲學很難直接培養什麼能力,有時卻能讓你停下某個積習,使人驚訝、發問。也許在學到常識之前,先是強詞奪理。但是它會把思想慢慢琢磨出光澤,使孩子成為孩子,使你成為你。

我所理解的 讓孩子學習哲學的意義,就是 讓他做一個敢想、敢做、敢生活的自己。

第二項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愛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社會進步。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想象力、好奇心與創造力緊密相連。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到「蒸汽擠壓蓋子」,由此產生聯想,發明了蒸汽機。

孩子在發揮想象力的時候,會根據看到的現象,提出疑問,然后尋找解釋并不斷的形成新認知,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驅使下,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不斷探索周圍的世界。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中,還能鍛煉孩子的多項能力,比如 溝通、社交能力、自控力、自信心、解決問題的能力 等。

而在這個智能的時代, 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會成為孩子最核心的能力,會是孩子將來最好的競爭力。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一書中,也是從孩子的角度,以孩子能讀懂得語言,回答了孩子關于自我+社會+萬物 的26個哲學之問。

吃魚時,會想到:魚的靈魂會上天堂嗎?面對摘下來的花兒,會想到:花兒也會疼嗎?做夢后,會想到:人為什麼要做夢?想讓爸爸媽媽一直陪著玩的時候,會想到: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去上班?害怕時,還會想到:為什麼我會害怕?世界上有鬼嗎?

保持好奇,多看、多想、多問、多動,更有助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三項能力:保持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緒控制能力差的人,很容易沖動,也很難一直保持理性。

盡量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性,并完美的解決問題,這也是很多人欠缺的能力。

在繪本 《生氣的亞瑟》中,讓我們看到孩子生氣時會「天翻地覆」,誰勸都不管用,好像大腦負責思考的部分都被關閉了。

陪孩子看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時,在 「人為什麼會發脾氣」章節里, 政治家曼德拉 的例子讓我印象很深。

因他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反對將白人和黑人隔離,在各方面給予差別對待。而被南非政府關進監獄,一關就是27年。以正常人的思維來想:他應該感到非常憤怒!

但是他并沒有,而是獄卒成了朋友,和過去的政敵建立信任,甚至成了朋友。

因為 他不想以憤怒和暴力,陷入與種族隔離中央的邏輯里,他要創造未來!最終他見證了南非的和平轉型,成為當代罕見的、有超凡魅力的政治家。

雖然說生氣、憤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但 面對「壞情緒」時,可以正確的化解,就是很強的能力!具體如何化解呢?書中也給了一些小妙招,分享給大家,我們可以一起試試:

① 別太忙;② 少接觸愛生氣的人;③ 避免行為慣性;④ 別把什麼事都扯到自己身上;⑤ 想一下對方的感受;⑥ 觀察并提醒自己哪些習慣性的情緒失控;⑦ 傾聽自己說話;⑧ 觀察憤怒。

第四項能力:審美能力

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好就好了,培養審美能力有什麼用?!」這樣的認識,只停留在 對學習俠義的理解。

感受力,對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無論我們處于什麼樣的生存條件,都需要 有良好的感受力去感受,良好的感受力能幫孩子了解他人,認識自己。

而感受力的品味有高有低,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審美,他就是按照這個審美去構建自己的世界,發展、完善以及提升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呢?

多接觸美好、讓人身心愉悅的東西,比如接觸自然,感受原始的美;和大師對話、向名師學習;日常提升孩子的文學鑒賞能力等等。

審美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們,感受善良、丑陋,追求自己期許的未來和人生,成為一個心靈通透的人。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這本書就是一本讀起來讓人賞心悅目的書,整本書的設計排版、原創插畫都讓人很放松。

而且策劃出品方是 LensforKids 這是一個 為陪伴3-9歲孩子成長發起的綜合美學項目,通過美學教育,守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力、能力以及對美的直覺。讓孩子們看到更多「對的、好的、美的」東西,激發他們原生的創造力和鮮活的表達。

最后,也特別想把已經看了大半本的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這本 兒童哲學啟蒙書 推薦給大小朋友們。

這本書適合 7-10歲孩子 看,也可以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看, 邊看邊思考、邊討論。

書中的內容 涵蓋經典哲學問題,適合給孩子做哲學啟蒙;并且分別從 繪本、科幻角度切入,探討孩子們關心的問題,也有助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除了專業的內容,我還特別喜歡 圖書的排版和插畫,一頁的文字有明顯的顏色區分,并且每段的文字不太長,「思考與討論」部分,還專門標注出來,完全沒有閱讀壓力。

原創創意插圖 都特別有趣,配合文字部分,也更能啟發孩子的想象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卡片了解詳細和購買。

【寫在最后】:你覺得在人工智能時代,孩子的哪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會成為將來更有競爭力的能力?歡迎來說說你的看法和建議。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