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孩子到底要經歷什麼,才會明白學習的重要、父母的不易?(好文)

孩子到底要經歷什麼,才會明白學習的重要、父母的不易?(好文)
2023/02/06
2023/02/06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孩子需要經歷什麼,才會明白學業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個扎心的回答是這樣的:「 唯有被生活毆打到遍體鱗傷時,才會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不管父母、老師怎麼苦口婆心,講述學習的重要性,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唯有自己吃過生活的苦,才會恍然大悟。



我姨家有一個孫女,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呵護疼愛中長大,上學的時候也不愿意吃學習的苦。


明明有機會就讀一個職業中專,去上了幾天學,覺得學習無聊,索性輟學去打工了。


一年的時間里,她學習過美甲、理發、商場導購,但每份工作時間都不長。


當得知跟她同齡的兩個親戚家的孩子,今年都考入了211大學的時候,她沉默了。


或許是一種無奈,或許是一種妥協,從她淡淡的憂傷目光中,我感覺到了她的悔意。



人生就是如此,當你突然醒悟,想要挽回曾經擁有的那一切的時候,為時已晚。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世界上有一條很長很美的路,叫做「夢想」;還有一堵很高很硬的墻,叫做「現實」。


夢想雖然遙遠,只要肯努力,終究會照進現實。


雖然有時候,你付出的努力也許和當下的成績不成正比,但你所走的彎路都有它的意義。


作家三毛曾說:


「無數次的黑夜過后,總會迎來自己的星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每次成功的背后,都有無數個艱苦奮斗的夜晚。


作為父母,最怕孩子不吃學習的苦,等踏上社會之后,突然醒悟,后悔正在吃生活的苦。



2008年,安徽大學聯考0分考生徐孟南,曾經轟動全國。


生活在底層的父母,一直對他寄予厚望,而他卻非常特立獨行。


那年大學聯考, 他故意交了白卷,考了零分。


10年之后,在吃盡了生活的苦后,他終于醒悟,重新走進了考場。


這10年里,他輾轉四方,做過各種苦工,組裝廣告箱、造井蓋、包裝產品,吃盡了生活的苦頭,每次換工作,都要格外留意學歷要求。


為此,高中畢業的他,屢屢遭遇挫敗。


那時,他才發現, 成績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所以,他又重新開始學習,想要彌補過去的遺憾。



我不相信一個在學習上總是偷懶、難以堅持的人,進入社會能夠突然搖身一變,成為勤奮、自律,有所成就的人。


優秀的孩子,背后都離不開父母的默默付出和支持。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是十分嚴苛的。


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父親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上了中學,父親每天會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并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


董卿曾經說過,正是因為父親當初的嚴厲要求,自己喜歡閱讀的習慣悄然養成。



董卿說:「 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的某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出色」。


于是現在,全國人民都在電視上看到了她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她的各種高光時刻背后,是數十年的寒窗苦讀,以及自律。


努力讀書,人生才有底氣,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讓孩子自覺主動學習,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教育路上,父母需要做到「收放自如」,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該抓緊的時候要抓緊。


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既有規矩又相對寬松的環境,才能讓他的潛能最大化發揮,才能養成自覺的好習慣。


如果家長能做到以下「 三個放手」和「 兩個抓緊」,孩子一定會自覺主動。



1、放手讓孩子獨立


倘若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孩子自2歲開始,乃至1.5歲左右就喜歡說「我自己來」,孩子是在向成人表明,「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學會放手,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教育智慧。


替代孩子做事情,不僅剝奪了孩子體會自己能力的機會,也讓他失去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白了,其實就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2歲之后,家長就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做一個「 60分媽媽」而不是繼續做一個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媽媽」。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適當放手,把空間留給孩子去探索。



2、放手讓孩子試錯


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成長的機會。


每次孩子犯錯,作為家長,一定會逮住機會馬上批評教育,真正將教育隨時隨地進行發揮到了極致。


即便孩子犯了錯,也不要苛責,重要是教孩子如何認識錯誤,從中汲取經驗。


比如有的孩子頑皮摔倒了,父母立馬補上一句「 讓你小心點,你不聽,你看摔疼了吧?」


作為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就是從錯誤或失敗中不斷吸取經驗的。


當孩子了解如何正確地面對錯誤或失敗時,他們才能學會堅持,從而邁向成功。


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只有放手讓孩子試錯,他才能練就強大的內心。



3、放手讓孩子選擇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在生活中,孩子在遵守規則的條件下,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地活動,做他想做的事情。


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比如穿、脫衣服、用餐、掃地等,就應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去做。


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其實是一種智慧,不要總是以「我為你好」為借口剝奪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



4、抓緊培養習慣


3-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一階段養成的良好習慣,是孩子一生奮斗向前的內驅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


0-6歲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錯過了就很難糾正,孩子越大越難管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父母務必要在孩子定性之前給孩子立規矩,以身作則給孩子立一個好的榜樣,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自信、自律等良好習慣。



5、抓緊培養能力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只儲蓄罐,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饋于你。


這3種能力越早培養,將來孩子越有出息。


第一種是自律能力。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從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


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是一個孩子的高級軟實力,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過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第二種是思考力。


愛因斯坦說,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獨立思考,是孩子終生受用的能力。


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遇到事情不會盲目跟風。


第三種是自控力。


現在的電子產品、網絡游戲,以及社會上的花花綠綠等太多的東西吸引著孩子,你幫孩子戒掉了這個游戲,還有無數吸引人的「東西」在等著他。


除非孩子學會自己控制,否則家長不可能一輩子給孩子做好把關人。


一個自控力發展的比較好的孩子能夠在一堆選擇中,做出合理的決定。



自控力一般會涉及到三個組成部分: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欲望。


自控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獲得成功。一個人能否成功,自控力的影響遠超過智力的影響。


真正的靜待花開,不是真的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在孩子從小的時候,就養成自覺的習慣。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面,寫給兒子的信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一定要告訴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能輕而易舉、毫不費勁做到的,只有貧窮和衰老。


其他的都需要努力!


學習雖然很艱苦,但不要抱怨,因為那是你通往未來的路。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