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一個陽光自信的孩子,就是教育成功的體現。
一個自信的孩子,不但能坦然體會成功的喜悅,也能積極面對失敗帶來的失落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個講座中說過:
「對于孩子的成長,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為重要。」
一個具有性格缺陷的孩子,內心是壓抑、灰暗的,未來很容易在人生路上踟躕不前,甚至走偏、栽跟頭。
而性格陽光、自信果敢的孩子,內心是積極、明朗的,無論遇到挫折還是困境,都會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態,渾身充滿正能量,未來更容易成功。
作為父母,我們在傾盡全力為孩子的成績助力時,不要忘記賦予孩子一個自信、陽光的好性格。
以下幾個養育細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父母一定要注意哦~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VS
凡事替孩子做決定
網上有位飾品店店主,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對母子到店里購買鑰匙扣,男孩看起來唯唯諾諾的,一邊用手摸索著喜歡的圖案,一邊向母親投去渴望的目光。
然而,母親卻果斷拒絕了兒子的想法,讓他小孩子不要太多事。
店主說,他看到大人盛氣凌人的樣子時,頓時明白了男孩沒有自信的原因。
連一個小小的鑰匙扣,都不能遵循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他的世界里,注定填滿了太多的干涉和捆綁。
一個不被允許做決定的孩子,是無法獲取自我的掌控感的。
在被命令和壓制充斥的環境里,他會越來越懷疑自己,不敢做決定。
長此以往,孩子內心那顆自卑的種子會不斷發芽,擠占自信心成長的土壤和空間。
別小看一個讓孩子做決定的舉動,它背后的深意,是對孩子自主權的尊重,更是培養自信心的關鍵。
凡事替孩子做決定,不如在適當的范圍內,把選擇權還給孩子自己。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度和掌控感,從而發展出對自我的認可和信任,鋪就自信心的土壤,變得越來越強大。
孩子發脾氣時冷處理
VS
不允許孩子發脾氣
《超級育兒師》節目里,記錄了許多「愛發脾氣」的孩子。
他們的表現常常是:崩潰大哭、地上打滾、摔玩具、扔東西、甚至攻擊別人……
面對這些情況,有的父母手足無措,有的父母暴力制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晨晨的爸爸,他看見孩子哭鬧,自己情緒也跟著激動起來,粗魯地把兒子抱走,并進行了深刻的「教育」。
命令兒子停止哭鬧;
要求兒子自己打自己手心;
逼著兒子承認錯誤。
在一番管教過后,晨晨收斂了脾氣,用手背抹著眼淚,把頭深深地埋在胳膊里。
孩子雖然看起來平靜了,但那被壓抑的負面情緒,被無視的需求,正在逐漸潛藏進他的潛意識中,影響他性格的發展。
正如育兒師詹紅紅所說:
「父親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極度的恐慌,非常容易落下心理陰影。」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像晨晨爸爸一樣,用發脾氣的方式,去阻止孩子發脾氣呢?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內心有訴求未被滿足,同時他的表達能力受限,以及情緒腦發育不成熟的結果。
一味地制止孩子發脾氣,是違背心理發展規律的。
當面對那個「爆炸」的孩子,不妨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學會「冷處理」。
首先,父母要保持情緒穩定,平靜地面對發脾氣的孩子;
其次,給孩子一段緩沖情緒的時間,等待他的自我調節;
最后,通過平靜的溝通和交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則。
「冷處理」的方式,并不是父母對孩子置之不理,而是需要父母用冷靜的態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后,理解和看見那個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他更好的愛。
每一個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會在父母的接納和看見下,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份接納和看見,會驅散孩子內心的恐懼,他不必卑微地討好父母,而是敢于表達自己,堅持自我。
孩子犯錯時, 先聽聽他的想法
VS
不分緣由訓斥或懲罰
網上看到一個小故事。
女孩上小學時,喜歡鼓搗各種小器械,有一次,她心血來潮,拿著螺絲刀,把鬧鐘全部卸開觀察內部構造。
可等玩完后,她卻無論如何都不能把鬧鐘恢復原樣了。
父母回家發現后,劈頭蓋臉地訓了她一頓,責怪她浪費東西,給家里搗亂。
從那之后,她就變得很小心翼翼,性格里多了一份懦弱和克制。
這個故事讓我感到很心塞。
為什麼父母不能多挖掘一下孩子的行為動機,傾聽一下他的心聲,就武斷地認定某些行為是「錯誤」的呢?
雖然,損壞物品很可惜,但是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后的好奇心,卻被無情地抹殺了。
記得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
「沒有犯錯的孩子,只有行為不當的孩子。」
他們的「錯」,其實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和理解這個世界,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為了制造麻煩和故意搗亂。
當孩子的行為被定義為「錯誤」之前,不妨先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給他們發言權和解釋的機會。
從孩子的視角,看待他們的行為和目的,而不是用暴力和懲罰,被情緒風暴挾持著,用怒氣和不理智,打壓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那個被允許在「犯錯」中成長的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被世界溫柔以待。
多給孩子肯定的眼神
VS
習慣否定、打擊孩子
前幾天帶孩子去游樂場,看到一對焦灼的母子。
進釣魚場前,需要孩子換上連體水靴雨衣,衣服上有背帶,比較難穿。
男孩媽媽不停地告訴兒子,這樣穿不對,那樣穿不對。
男孩一言不發,低頭胡亂系上背帶,匆匆進入釣魚池。
當他拿著小漁網去撈魚時,媽媽又一臉嚴肅,挑剔孩子拿網的手法不對,撈魚的角度不對,身體姿勢也不對……
男孩始終一言不發,把漁網緊緊地攥在手里,卻遲遲不敢下水。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正在嘗試和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有否定的聲音在耳畔,他該有多痛苦啊?
心理學上有一個「 暗示效應」,指的是用間接的、或者含蓄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或者行為產生影響。
兒童時期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極易受到各種心理暗示,從而影響人格的建立和發展。
如果父母持續用打擊、挑剔、否定的語言教育孩子,這便會形成一種負面的語言心理暗示。
孩子會逐漸接受這種「我不行」、「我很差」的自我評價方式,嚴重削弱自信心,做事畏首畏尾。
而那些自信滿滿的孩子,身后都有愛捧場、多肯定、愿意鼓勵的父母。
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小男孩在足球場上屢次受挫。
面對教練的質疑、男孩的垂頭喪氣,媽媽卻始終用微笑和鼓勵,力挺孩子。
「妳以前都不會用頭頂球,現在都做得很好了呢!」
「追不上別人沒關系,努力超過在妳前面的那個人就好了!」
在媽媽的鼓勵和肯定下,男孩重拾信心,在球場上表現越來越好,整個人變得越來越陽光有活力。
父母的賞識和肯定,會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建立自我效能感,從而獲得自我肯定、自我悅納的心理質量。
他會從父母支持的眼光中,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遇到挫折不氣餒,遇到困境不害怕,勇敢地迎接挑戰。
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是對一個孩子最佳的精神饋贈,更是他們自信心涌動的源泉。
尊重、贊美伴侶
VS
攻擊、輕視伴侶
之前有個新聞,杭州一個11歲男孩離家出走了。
被警察找到后,他哭訴道,父親在家不是玩游戲就是刷視訊,也不上班。
家里所有事情都是媽媽在操勞,他實在看不下去就走了。
他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家庭系統的失衡,并由此產生了強烈的無力感和自責感。
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常因為伴侶間的摩擦,讓孩子產生壓力,甚至在孩子面前表達不滿,抱怨對方呢?
殊不知,這種吐槽會呈現給孩子家庭不穩定的感覺,他會產生不安全感,有時還會把父母矛盾的根源,歸咎在自己身上。
他的世界會越來越緊繃,通過向內的自我攻擊,變得極度脆弱和自卑,內心缺乏支撐力。
而夫妻互相尊重、恩愛的家庭,會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最溫暖的巢穴,幫助孩子張開翅膀,努力向外界探索。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自信的底氣,也是最美的家風。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宋妍霏的父母感情,引來無數網友羨慕。
同樣是生活中的茶米油鹽,卻被他們演繹成了大型撒糖現場。
媽媽「抱怨」照顧孩子辛苦,深夜開車送生病的女兒去醫院,爸爸一臉寵溺,伸手撫摸媽媽的臉頰安慰。
爸爸笨手笨腳做出的飯菜味道「別致」,媽媽一邊咀嚼,一邊點頭認可:「還不錯。」
看過這兩個人的相處,才會明白宋妍霏的強大氣場和自信拉風,皆是源于家庭傳遞的力量。
父母越恩愛,孩子越自信,因為她浸潤在愛的環境下,學會了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而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只有夫妻關系融洽了,才能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安全性,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療愈的角落。
如此,他會擁有被愛的底氣,由內而外散發出自信的魅力。
蒙台梭利說過:
「孩子的心靈是具有吸收性的。」
他們未來變成什麼樣子,取決于在成長期吸收到了什麼營養。
養育一個自信陽光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用心栽培。
給他邊界內的自由和尊重,賦予人生的選擇權;
給他包容和愛,讓他在情緒泛濫時獲得接納;
給他理解和耐心,「犯錯」時不要急于責備;
給他肯定和支持,用鼓勵驅散孩子眼前的黑暗;
尊重伴侶,讓他擁有一個盈滿溫暖和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