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懂事的孩子不一定孝順,孝順的孩子不一定快樂,有一種叫作「連坐式孝順」,只有體驗了才知其中苦楚
春節后,該返程的返程、該上班的上班,一切看似恢復平靜的背后,總有一些留存心底的陰影在某個瞬間霸占著你的心
朋友小胡,上班的第一天看起來 無精打采,說起孩子春節回家過年還習不習慣的問題時,小胡一臉認真地告訴我:
「這個春節回一次家,經歷了連坐式孝順后,我決定再也不逼女兒走親戚了」
剛開始我還不知道何為「連坐式孝順」,聽完小胡的往事經歷,這才慢慢明白了
什麼是「連坐式孝順」?小胡的故事就比較典型
小胡的故事要回到1996年
那一年,結婚沒幾年,小胡就失婚了,一個人帶著 襁褓中的女兒回到娘家住著
而舊時社會也不比現在,想要找個好一點的高薪資工作基本上很難
尤其是像小胡這樣離了婚、帶著孩子,又沒有房的單親媽媽,日子是過得非常辛苦的
在做單親媽媽那些年,小胡最大的感恩就是幫忙帶孩子的母親了
最初在一家飯店做服務員,一天13個小時,一個月300元工資(每個月全部上交)
可有哪個媽媽不希望給自己孩子更好的工作呢
在朋友的介紹下,小胡到福建的服裝廠學做衣服,熬夜加班加點地辛苦工作,就為了可以早一點買房
直到經歷了15個年頭的努力打拼,小胡終于憑著不懈努力買了新房
新房新人生,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著,可小胡母親是一個 打腫臉充胖子的性格
新房還沒有捂熱,六姨媽(是表姨)的孩子結婚,因為沒有新房怕委屈女方,小胡就在她母親的提議下,把新房借給表姨的孩子作為婚房用幾天
結一場婚,原本整潔溫馨的家成為了 無處下腳凌亂不堪,那次光是打掃衛生就忙活了2、3天
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買完新房的那幾年,小胡本就 囊中羞澀,母親還總是讓其送禮趕人情,有好幾次送完禮、根本就不知道對方是誰
對此,小胡還跟母親起了爭執
小胡認為,平時沒有 人情往來關系的陌生人不用特意去打聽著送禮
母親卻認為,某某親戚的孩子都去了,你要不是,顯得我沒有把你教育好
因為xx親戚的兒女做了某些事情,所以作為親戚的母親要求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
這就是「連坐式孝順」
而所謂的「連坐式孝順」,也就是連帶著大姑八大姨,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也要一起孝順
「連坐式孝順」在一定程度上或是一種壓力
生活在「連坐式孝順」下的小胡,她告訴我, 盲目跟風的孝順就是一種壓力
這次春節就是這樣,小胡前腳剛到家還沒有來得及喝口水,她母親就要求必須去看望三姨
大概從小經歷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小胡女兒說什麼也不愿意「走親戚」,可礙于母親的感受,小胡硬是帶著女兒買了一大堆禮品
可比較尷尬的是,到了家里三姨并不開心,有些板著臉地說「怎麼突然就來了,我可沒時間招待你們」
看到身邊的女兒還不忘 挖苦說「都那麼大了,怎麼還不帶個男朋友回來,都快成老姑娘了」
這句話,讓小胡那27歲的女兒當場紅了臉…
而看著難受到極點的女兒,小胡也沒想多停留,簡單地說幾句話后就準備回家
可是,剛出門沒5分鐘小胡發現手機忘拿了,于是特意返回去取
不曾想,就是因為這件事她聽到了一件特別傷心的事
原來,三姨在小胡母女剛出門就跟鄰居吐槽說:「我這姐姐呀,她就是女兒混得好了,故意上門來炫耀的」
這件事在小胡看來是特別難受,甚至不值得的
本來回家過年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兒,小胡女兒也是帶著滿臉笑容回的家,因為三姨不合時宜的一句話,女兒回到家好幾天抑郁地連個笑容都沒有
也就是那一次,長時間經歷「連坐式孝順」傷害的小胡意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盲目的連坐式孝順根本就是一種傷害
所以,她決定以后再也不逼女兒走親戚,更不會讓女兒重蹈她經歷過的傷害
「連坐式孝順」讓子女很反感,不是沒有原因的
有個叫素素的朋友還說過,她公婆就是屬于典型的「連坐式孝順」風格
剛懷孕兩個月時,丈夫驅車一千多公里回家看望素素
一共請了一星期的假,其中有4天時間被婆婆叫去當司機,然后就是各種走親戚和送禮
最后,丈夫回家住5天,也只是陪著素素吃了2頓飯
素素的婆婆一共有5個兄弟姐妹,2個妹妹、2個弟弟、還有1個大姐
因為大姐是遠嫁,再加上父母去世得早,所以婆婆對2個弟弟和2個妹妹特別上心
聽素素說,自從她嫁進來,每年過節都要帶上豐厚的禮品去 探望這些親戚,還包括親戚的親戚
如果別人在酒店請著吃了一頓飯,那麼至少要請2頓,并且選酒店的規格還不能低于對方的檔次
這件事讓素素夫妻感到壓力很大,也特別反感,甚至還因此留下了不喜歡「走親戚」的心理陰影
「連坐式孝順」之所以讓子女容易反感,在我看來,很多都是 趕鴨子上架地「不熟裝熟」
舉個例子,長期在外上學、或打工的子女回到家,因為長期不接觸也有著比較陌生的 情懷,甚至有些親戚見了面是熟悉叫不出稱呼
記得小時候就因為把一個親戚喊錯了,結果被對方拿出去說了一年,那次給我留下了很重的 心理陰影
從那以后,和親戚見面時除了比較熟的人會 打招呼,不怎麼熟悉的怕引起稱呼尷尬,只是簡單地 禮貌微笑一下
後來,也因為這件事經常被 吐槽說「見面不知道喊人,沒禮貌」
有那麼一瞬間,我總是會 質疑「走親戚」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什麼
如果只是為了花花錢、攀比誰混的好,那大可不必,也會無形中破壞走親戚的真正意義與美好
什麼才是真正的「走親戚」?這些不健康的聯絡請不了帶給孩子
真正的走親戚,聯絡的是感情,體現的是感恩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成長里的一面鏡子」,所 照射的也是父母本來的樣子
所以,子女將來孝不孝順父母,也從一定程度上 反映著父母前期的態度
從孩子的成長體驗、與心理層面來說,小朋友的世界會顯得比較 單純
有一個4歲女孩樂樂,假期跟著媽媽回到姥姥家住一段時間,剛走進門就被5、6個老人 稀罕地圍著
從來沒有見過如此 陣勢的樂樂,當時就被嚇哭了,提前說好的喊「外公、外婆」也被就此堵住了
當時那個場面可以說是特別 尷尬,老人熱情似火、孩子滿是驚恐,有些心思比較 敏感的老人興許還覺得是爸爸媽媽未把孩子教好
其實,孩子不愿意、或者害怕與人打招呼,并不是他們沒有禮貌、也不是爸爸媽媽沒有教好
若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去分析社交就不難理解了
樂樂因為平時上學,和外公外婆 團聚的時光不多,那麼 初次見面肯定是需要有個適應過程,當彼此的 情感聯絡變得越來越好時,見面打招呼、感情深厚自然就是 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真正的「走親戚」其實就是在熟悉中建立更好的感情
想要讓孩子真正感受走親戚的美好、拒絕「連坐式孝順」,有些不健康的「情感聯絡」,建議家長就不要帶給孩子了
比如:
•不介紹親戚關系、人物稱呼,就直接強迫孩子喊人
•當著親戚面揭短,讓孩子感到自己羞于出現在人前
•親戚表揚孩子時別過度謙虛,自信是孩子善于表達的底氣
•當著親戚面最好不要談成績,敏感話題會讓孩子產生壓迫感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無限可能,親戚之間的情感聯絡也是如此,不注重 溝通方式、情感聯絡,再深厚的感情也會因為 隔閡而疏遠、甚至冷漠
所以,「走親戚」從某種意義上還是孩子教育里的一節 社交課,記得在孩子走親戚的那些日子里 只言好話、少言惡語
除此之外,美好的 親戚之情并不是逢年過節你買些東西、我還些水禮,平時多聯系才是真正的感情牽連
那麼,關于帶孩子走親戚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