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寶寶吃飯困難,多半是咀嚼能力差,家長要做好3件事,別不重視
寶寶長到一定階段,就要吃奶以外的食物了,從這個時候起,家長們將會變得更加辛苦,常常為寶寶不好好吃飯而發愁。不知道你是不是其中一位呢?
小滿的孩子五歲了,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幼兒園,吃飯都特別困難。吃飯的過程中,要麼吃一口半天不吞,要麼沒怎麼嚼就吞下去了,對此小滿很苦惱,經常氣到不行。
另外孩子還時常消化不良,大便也不正常,拉出來特別干。經過檢查后,醫生說只有讓孩子多吃蔬菜,做到營養均衡,才能慢慢好轉。
出現這些情況,小滿反思了很久,發現是在給孩子添加輔食時就弄錯了,導致孩子咀嚼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好好吃飯。
咀嚼能力不好,到底對寶寶有什麼影響呢?家長要了解。
寶寶生下來具備咀嚼能力,但不加以鍛煉的話,咀嚼能力無法得到提高,當寶寶吃一些較硬的食物時,他會嚼不動,或者直接放棄咀嚼,時間久了,寶寶會對吃飯產生抗拒,導致營養跟不上。
在鍛煉咀嚼能力的時候,寶寶的語言能力也會得到發展,反之不鍛煉,這方面能力可能就會弱一點。
另外咀嚼的時候可以提高寶寶的專注力,反之不鍛煉這種能力,寶寶的專注力比較差,將來多半會成為飯渣。而且專注力差的話,也會影響到別的方面。
綜合以上能夠發現,讓寶寶擁有良好的咀嚼能力是多麼重要。大多數寶寶吃飯困難,多半是咀嚼能力差,家長要知道,別不懂。
若不想寶寶將來成為這樣,家長要做好3件事,別不重視!快來看看吧。
第一件事:要循序漸進地調整輔食
有些家長習慣性地一直給寶寶吃糊狀類的輔食,比如從寶寶六個月的時候開始吃米糊,一直吃到一歲,中間從未改變過輔食。
這樣做寶寶無法鍛煉到咀嚼能力。每次吃糊狀類食物的時候都會直接吞下去,時間久了,寶寶習慣了吞,不習慣嚼。等到突然某一天給寶寶吃較硬的食物時,寶寶很難接受。
所以要循序漸進地調整輔食為好。六個月左右時,為寶寶添加糊狀或者泥狀食物,八九個月時,為寶寶準備些較軟的顆粒狀的食物,比如南瓜、土豆等,寶寶的牙床可以輕松碾碎食物。
十個月后,為寶寶準備些大顆粒的碎末狀食物,比如小溶豆。1歲后,為寶寶準備些蔬菜條、水果條等,讓寶寶習慣固體食物。
切不可從糊狀類食物直接過渡到硬飯,這樣的話寶寶的咀嚼能力差,吃飯就會特別困難,出現吃得慢、不嚼就吞、一口嚼半天等情況。
第二件事:家長不要習慣性地去喂
一開始寶寶不會吃,需要家長幫忙,但一定不要養成喂的習慣,比如寶寶想伸手自己抓食物,家長馬上來阻止。這麼做看似對寶寶好,實則沒好處,會阻礙咀嚼能力的發育,還會讓寶寶對吃飯失去興趣。
一直喂飯,寶寶不能自己吃了,他的心思就會轉移,比如看動畫片、玩玩具等,時間久了專注力很差。
所以家長不要習慣性地去喂寶寶,而是要給寶寶自己吃的機會。
第三件事:吃飯時別總是恐嚇或者打罵寶寶
寶寶吃不好很正常,要給他時間去學習,如果總是恐嚇或者打罵的話,會起反作用,寶寶始終都吃不好。
因為被家長說了之后,寶寶會感到害怕,就會放棄咀嚼,抓緊將食物囤下去,時間久了,寶寶就會習慣這麼吃,咀嚼能力無法提高。而咀嚼能力差的話,很多食物嚼起來費勁,寶寶吃飯就變得非常困難,成了惡性循環。
如果寶寶還小,家長不妨這樣做,對寶寶有好處。咀嚼能力好,飯能好好吃,保準發育跟得上,個子蹭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