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只是大學校園的一部分,從高中進入大學,除了要適應學習方式的改變,還得學會基本的生活能力,獨立同樣是大學校園的必修課。
國內的高中生,在進行志愿填報時,除了考慮院校的錄取分數和知名度以外,還會在網上詢問往屆的學哥學姐,了解院校的住宿環境和食堂水平。
家長會誤以為,學生是貪圖享樂,把物質上的內容作為篩選大學的標準過于兒戲,實際上這也是學生慎重選擇、周到考慮的表現。
大學的宿舍環境有多重要自不必說,學生除了白天上課,其余時間都是在寢室內休息、生活,相當于大學生的第二個家。
既然要把學校作為家,有了住宿環境,食堂的水平也得跟得上。國內的大學,越是知名度高的優質大學,越會建設菜品豐富的食堂。
因為這類大學的知名度高,報考的學生也是來自全國各地,因此食堂涵蓋各地美食,既是對外地學生的關懷,也是對學生飲食健康負責的體現。
相比之下,只在本地有知名度,鮮有外地學生報考的院校,食堂就更加本土化了,外地的學生吃不慣,四年都是在點外賣中度過的,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會造成損害。
國內大學生經常會曬出自己的學校食堂, 既是對學校的喜愛,也是對大學青春時光的追憶。
國內大學生的行為, 也引起了留學生的興趣,開始紛紛效仿,曬出外國大學的食堂。
這些留學生為了求學奔赴異國他鄉,不僅要克服語言交流的困難, 還要忍受飲食和生活上的差異,求學之路也是困難重重。
筆者注意到, 外國大學的食堂,多為自助式,學生支付固定的費用,然后進入食堂挑選喜歡的食物,像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地的食堂,都相對豐盛。
比較讓國內學生理解不了的是日本和韓國的大學食堂。日本大學食堂的飯量很小,而且價格不低,當然國內學生最接受無能的,還是日本主食配主食的吃法。
吃餃子還要配大米飯?這操作北方的同學都驚呆了!就不能多包幾個餃子嗎,還是日本的學生都把餃子當菜吃?
韓國的大學食堂也不分伯仲,面條配大米飯的操作也是看呆了國內的大學生,當然,最令國內學生感到心酸的還是:韓國留學生的飲食實在太「慘」了。
荷包蛋限量,一頓飯看不到多少肉更看不到多少菜, 滿眼都是咸菜,這哪是去留學了,這分明是去流放。
本以為韓國大學生的食堂就足夠讓人看不下去了, 沒想到印度的大學食堂才是真正的「炸裂」,放眼望去,一個餐盤五個格子,沒看見菜,全都是「糊糊」,印度美食果然名不虛傳。
國內學生難掩詫異:這知識你是非學不可嗎?更有學生表示:如果把我送到韓國或者印度留學,還沒等畢業我就餓死了。
雖然是調侃,但也可以見得,留學生憑借實力打破了國內, 關于留學就是出國吃喝玩樂的刻板印象,因為根本沒得吃 ,更沒得玩。
個別國家的留學生活,別說吃喝玩樂了,和遭罪差不了多少。不僅國內學生疑惑,筆者都感到詫異,為什麼非要去那些教育資源本不算發達的國家留學呢?
寫在最后:
但轉念一想,教育本就是一場旅行,同學們在這場旅途中, 不僅會學習到知識,還能領略獨特的風景。
在一個從未踏足過的國家,學習和生活幾年的時間, 不僅能收獲知識,還能領悟不同文化的魅力。
教育本身沒有固定的模式,有的學生適合國內傳統的教育模式,而有的學生就更適合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這無可厚非。
有能力選擇,家長也支持你的選擇,是學生的幸運,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支撐學生完成留學,當然也有學生選擇半工半讀,或者助學貸款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留學夢想。
但無論是國內的大學還是國外的大學,教育的成功最終體現在學生自己身上,而不是畢業證明那一張紙,因此學有所成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