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媽媽,有人偷我東西」:算了還是告訴老師?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媽媽,有人偷我東西」:算了還是告訴老師?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2023/03/08
2023/03/08

大家好,我是紅紅~

「媽媽,有人偷我東西」

開學近一個月,二年級的果果已經丟了十幾次東西了,小到鉛筆、尺子,大到筆盒、手花,甚至連縫有姓名的校服都丟了一件。

果果每天回家都哭哭啼啼地:「媽媽,有人偷我東西,只要是我喜歡的,無論是什麼,總是一轉身就不見了,我好難過。」


一開始,媽媽只當果果粗心大意弄丟東西不敢承認,告訴她: 肯定是你沒好好收拾東西,你但凡收拾妥當了,東西也不會丟。

後來媽媽發現,無論丟什麼,哪怕只是一個小橡皮,果果也要哭半天,媽媽只好換策略: 多大點事兒啊,丟了就丟了唄,算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新的。


可是,漸漸地,媽媽發現,果果什麼都能丟,連校服都不見了一件,那可是學校周一升旗指定要穿的,媽媽本來就著急,再看果果一副委屈巴巴的樣子,媽媽更生氣了,吼她: 你不會告訴老師嗎?讓老師查查監控不就行了嗎?

結果,媽媽的話不但沒有安慰到果果,反而把她弄得崩潰了一般癱在地上大哭,引得家里人都對媽媽一通指責,連一貫向著媽媽的奶奶都說她做錯了。

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怎麼自己就錯了呢?



事實上,遇到孩子頻繁丟東西,無論是告訴她算了,還是告訴老師,這些都不對,因為媽媽沒想到以下幾點。

第一,孩子丟東西很正常,但是,如果到了高年級,或者有意識地收好東西了還是頻繁地丟東西就不正常了。

媽媽不贊同果果說的有「小偷」,試圖扭轉她的認知是好的,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把錯誤都歸在果果身上。

媽媽錯就錯在, 先入為主,沒有好好聽果果把情況說清楚,就下了定論,掐斷了果果表達的欲望。


第二,孩子丟東西,尤其是丟了喜歡的東西,本身心里就很難過,需要安慰,如果家長不但不安慰,反而告訴她算了、沒關系,這無異于火上澆油,孩子肯定更難過。

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珍視的東西,在大人身上可能是一塊價值不菲的手表,可能是一次競賽的榮譽。

在孩子身上可能僅僅是一朵小花,一幅看不出是什麼的畫。


正是因為大人和小孩間的這種誤差,才會讓人覺得小孩子不可理喻:不就一個鉛筆頭嘛,不就是雪糕化了嘛。

可是,這些小東西,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一份心愛的寶貝。

她本來丟了寶貝就難過,心里過不去,家長還一個勁兒地告訴她:算了、丟就丟了,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泄,她自然更加傷心。

這也是果果丟個小橡皮都要哭的,最大的原因。


第三,一家人看一個孩子都辛苦,一個老師要看幾十個孩子,肯定看不過來。至于告訴老師,想讓老師幫忙查監控,先不說可行性有多大,單告訴老師這件事,對膽小的孩子就是一個大挑戰。

其實,說到底,媽媽在給果果出主意時,都只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比如,她讓果果告訴老師,看似可行,實際上,說得果果自己說,找老師也得果果自己找,媽媽是沒考慮出面的。


媽媽說的辦法都需要果果自己去實踐,可是,說不定,這些方法果果已經試過了呀!

正是因為有這些原因,也決定了媽媽跟果果說的幾個方法都不管用,再加上,果果本來丟了東西就委屈,在媽媽這里,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挨了一通數落,她大哭也就情有可原了。


那麼,當孩子說:「媽媽,有人偷我東西」,怎麼做才是最好最有用的呢?

感同身受

不同的孩子對丟東西的態度不一樣,有些孩子天生樂觀、粗心,不執著于某一個東西。

這樣的孩子,看東西很淡,只要用的時候有就行了,即使丟了什麼東西也不會放在心上,甚至可能丟了什麼他都沒發現。

有的孩子天生內斂、敏感,物權意識強,不喜歡別人碰觸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孩子,喜歡苛求完美,把自己的東西也看顧得好,丟了什麼東西都會在心里有個小疙瘩。


因此,孩子丟了東西,尤其是孩子丟東西后主動告訴家長:我的XX丟了,我很難過。

家長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對孩子表示感同身受, 「你一定很喜歡吧」,「真的有點可惜呀」,「我也覺得挺好看的」。如果實在不會安慰,家長可以抱抱孩子,摸摸她的小腦袋,安靜地聽她把話說完。

通常情況下,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那些負面情緒就跑出來了,說不定,他的話剛說完,他原本糾結的、委屈的、覺得過不去的困難,就都過去了。


聽聽孩子的意見

等孩子的情緒平定下來以后,家長可以直接問問孩子,聽聽孩子的意見:對于丟東西這件事,你希望,或者說,你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是把丟失的東西找回來,或者補上就行?

是想要把拿走東西的人找出來,或者干脆把拿東西的人批評教育一番?


還是單純想要老師、家長注意到,你受委屈了,想得到一點關注?

甚至是,你只是想把丟東西這件事陳述一下,僅此而已?

無論哪一種,家長都不要妄下定論,即不要大張旗鼓,讓孩子感到壓力爆棚,也不用覺得孩子就是不懂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聽聽她的意見,才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提建議

根據孩子的意見,和他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家長不妨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孩子以后如何避免再次丟東西提點可行的建議。

比如,如果孩子說:我以后再也不想丟東西了。

那麼,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養成每天清點東西的習慣,漏了什麼,多了什麼,第一時間就能看出來。


如果自己要離開一會兒,可以托付好朋友幫忙看顧一下。

還有,物歸原處,裝東西有條理。

如果孩子說,我害怕把心愛的東西弄丟。

那麼,家長可以建議孩子,不要把這份東西帶去學校;把東西放在固定且安全的位置。


后記

總之,孩子丟東西并不可怕,弄清楚孩子的感受,做好安撫工作,并教會他如何避免發生同樣的事情,孩子丟東西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