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哪些父母「累死」也難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心理學給出答案,有4類

哪些父母「累死」也難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心理學給出答案,有4類
2023/03/02
2023/03/02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孝順,沒有感恩之心。

其實,追溯根源,大抵是他們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如果問你:這世界上最難的職業是什麼?

鮮有人會脫口而出:父母。

這世界上,任何工作都需要經過培訓、學習乃至持證上崗,而只有父母,似乎是「順應天性」。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句話:「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確,生易養難。養育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大量時間和心血,我們也是在不斷修正錯誤中慢慢學會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

四類父母看似全心全意的愛著孩子,為孩子付出,實則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家長不要不自知而走入誤區。

「壓路機」父母:強壓式教育,讓孩子畏懼遠離父母

最殘忍的教育,是讓孩子怕你。

很多家長對于父母的角色定位和扮演有誤解,認為家長要有家長的權威,在孩子面前有威信,一言九鼎,就是要對孩子狠一點,讓孩子怕自己。

「壓路機」父母,采取的就是一種 強壓式的教育方式,習慣性地 將「畏懼」當做控制孩子的籌碼。

他們貌似愛孩子,卻對孩子露出最「猙獰」的面孔,說著世界上最「狠毒」的語言,摧殘孩子的內心。

明明想讓孩子有禮貌,見人打招呼,說出來的話卻是:怎麼這麼膽小怕事,以后有啥出息;

明明想讓孩子學會餐桌禮儀,看到孩子吃飯卻說:看你吃飯的樣,沒吃過東西似的;

這類父母養大的孩子,要麼就變得膽小怕事,畏懼父母的權威,陽奉陰違,小心翼翼的討好父母,偽裝成乖順聽話的樣子;

要不就變得桀驁不馴,行為乖張,挑釁人、處處挑戰父母的權威,和家庭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其實這完全背離了 《顏氏家訓》中的那句話: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懼而生孝矣。

如果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嚴厲是無濟于事的,還要常懷慈悲關愛之心。

所謂「溫柔而堅定」, 這樣才能讓孩子充滿敬畏,發自內心地對父母孝敬,關愛。

「工具箱」父母:大包大攬,讓孩子變得自私無能

一個家庭中,最悲哀的親子關系是什麼?

對于 父母來說,莫過 于一邊付出一邊抱怨

對于 孩子來說,莫過于 一邊依賴一邊嫌棄

「工具箱」父母,對孩子的一切 大包大攬

孩子 小時候,伺候孩子吃喝拉撒、生活起居、學習交友,各項事宜、事無巨細;

孩子 長大了,也要操心他工作情況、娶媳婦、買房子、看孫子……

「工具箱」父母,一輩子為孩子而活。

為孩子操碎了心,為自己的付出感動,認為孩子會理所應得的感恩、孝順。

卻不知,高控制下的親子相處模式,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他們只會一味索取,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滿足中,不僅不會覺得「受之無愧」,反而會認為父母給的不夠多:

明明靠著父母的畢生積蓄才交的首付買的房子,卻嫌棄父母給的錢太少,自己還要背負按揭貸款;

明明靠著父母幫忙帶孩子才能輕松應對工作和生活,卻嫌棄父母思想老舊、不會教育孩子。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 佛洛依德說: 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父母的「大包大攬」讓孩子的 心智無法成長,長大后成為一個「巨嬰」。

「直升機」父母:監控孩子一切,讓孩子失去自我自由

「直升機」父母,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像直升機一樣 盤旋在孩子上空,時時刻刻 監督孩子學習,生怕孩子落后、輸在起跑線上的一類父母。

這類父母總是以 自我意志為中心,過多干涉孩子的生活和選擇,將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期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所期待的樣子。

《小歡喜》里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她對女兒英子的愛和照料,自己感動了自己,卻換來女兒的抑郁和憤恨。

她認為自己辭去穩定的工作、放棄金牌老師的聲譽,全身心的幫助打點英子的學習和生活:

為了給女兒增加營養,每天逼迫英子空腹生吃一個海參;

為了讓女兒考上清華大學,她停掉英子的一切娛樂活動;

為了確保英子時時刻刻學習,在英子屋里裝了隔音墻,在英子的書桌旁裝著透明玻璃,英子的一舉一動都被她監視;

……

宋倩對女兒密不透風的愛和關照,讓電視機前的我們都感到窒息。這種充滿控制欲的教育方式,換來女兒逃學、抑郁、離家出走,甚至大聲喊出了「我討厭你」,讓宋倩非常傷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直升機」父母比比皆是。我們總是懼怕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長,總是事無巨細、嘮叨、勸慰。

殊不知,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就像是一個彈簧,壓制越狠、反彈力越大,會習慣性和父母對抗。 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垃圾桶」父母:傾倒情感垃圾,讓孩子被迫承接負面能量

發小麗麗總是給我說:逢年過節,總是特別怕回家。因為長時間不見,媽媽總是準備了一肚子的「牢騷」要給她傾吐。

而且這些「牢騷」并無新意,都是一些陳芝麻爛谷子的陳年往事。但是每次被媽媽翻來覆去的說,都是聲具淚下。

她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是媽媽的負面情緒的垃圾桶。當父母吵架不如意的時候,媽媽都會含淚的對她哭泣,訴說自己種種的不易和為家庭的「犧牲」。

小的時候,她默默的陪著一起掉淚,默默承擔著父母釋放的負能量。

長大后,她每次還要不斷的安撫母親的情緒,試圖站在她的立場上寬慰她,幫助她逃離壞情緒的桎梏。

這種被迫「共情」的時刻,麗麗直言自己真是「受夠了」。她打心底 不想做「懂事」的孩子,因為長期吸收父母的壞情緒,她感覺自己也患有「雙向情感障礙」,自己也是莫名其妙的發火,情緒非常焦慮壓抑。

教育寄語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做 「假性互惠」,指的是在親子家庭關系構建中,有一種這樣一種現象:

雙方忽視自己的利益, 委曲求全、以此「討好」對方,看似為對方著想,實則 并沒有真正了解到對方的需求和感受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這種「恨鐵不成鋼」的語句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話術。

父母常常 「以愛之名」,做著親子關系中 「兩敗俱傷」之事。將孩子推離開原生家庭,越來越遠而不自知。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需要不斷獲取心理養料,慢慢構建起來的。

正如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寫道:心理營養來自于重要他人的肯定、贊美、認同。

父母永遠都應當將孩子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給予尊重、對待,給予愛的成長和自由,孩子才會成長成最好的自己。

于己警醒,與爾共勉。

今日話題:你是其中一類父母嗎?

豆芽媽媽,職場二胎寶媽,上海大學在讀MBA,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干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