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柏拉圖說:
「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決定他後來往哪走。」
父母于子女,是養育者,更是引路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可怕的兩歲、崩潰的執拗期、尷尬的語言敏感期、嫌死狗的七八九,以及青春期、叛逆期等各種大大小小的成長過程。
父母選擇的每種教育方式,都將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孩子人「小」,但也事大
孩子的玩具丟了,你會大張旗鼓,驚動整個小區去找嗎?
看過這樣一條新聞:
一個男孩攢了很久的奧特曼卡片冊在小區里丟了,父母為了幫孩子找回來,竟然在電梯口貼尋物啟事。
網友表示,這樣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很有愛。
我們總說「童年寶貴」,卻很少有人尊重「童心」。
在許多成年人眼里,孩子的事兒,不過是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
比如,被小朋友推了一把、糖果掉了、玩具丟了,殊不知, 在孩子的世界里,這些都是他們的大事。
真正聰明的父母,會將教育的起點定在「尊重」之上,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立場,把孩子的事當大事。
付出,也會退出
父母于子女, 付出是本能,退出是智慧。
看過一句話:「中國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太愛孩子。」
現實生活中,也見過太多父母:
在孩子兩三歲時,舍不得教他們穿衣服;
在孩子七八歲時,舍不得讓他們自己吃飯;
在孩子十幾歲時,舍不得讓他們做一頓飯......
父母用生命充斥著孩子的生活,孩子卻不知道如何生活。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我的子女沒有遺產,我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
愛孩子,并不是拼盡全力,將自己化做一件盔甲,緊緊包裹著孩子。
而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懂得適時地退出。
對于那些非原則性問題,閉上嘴巴,放手讓孩子盡情嘗試。
面對人生的選擇,給出建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讓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的生存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才能長出屬于自己的鎧甲,與人生的風浪對抗。
說話,但也「聽話」
前幾天,和兒子一起整理家中存書。
兒子翻到小時候看的《窗邊的小豆豆》,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也想有個林校長。」
秒懂了孩子的意思。
眾人眼里,性格怪異的小豆豆,與林校長第一次見面,林校長就聽他說了4個小時的廢話,沒有一絲不耐煩,沒有一絲厭倦。
會說話的父母很多,愿意傾聽、懂得傾聽的父母卻很少。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 「愛的意愿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
而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
當我們懷著好奇心去傾聽,就有機會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含義。
因為這份懂得,就能建立彼此的情感連接,走進孩子的心。
你能不加評判、滿懷期待地,傾聽孩子10分鐘嗎?
關注,但不焦慮
作家劉繼榮的女兒,曾被全班同學奉為「最欣賞的同學」。
當她告訴女兒,是同學們心中的「英雄」時,女兒卻回應她:
「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當英雄,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其實,「英雄女兒」是一個中等生,曾被同學稱為「二十三號女生」,因為她總是考23名。
為了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劉繼榮也曾是雞娃大軍中的一員。
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孩子也很配合,喜歡的漫畫書束之高閣,最愛的剪紙班退了,連生病輸液時,也在病床上寫作業。
拼盡全力,23名就像孩子的宿命,還是沒能逃過。
當夫妻兩一籌莫展、困惑重重時,老師的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的同學,請說出理由」,解開了劉繼榮的困惑。
不是孩子不優秀,也不是孩子不可愛,不是孩子不可愛,是父母看不見。
蒙住父母眼睛的,就是「焦慮」。
周國平說過:「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你所能做的,是愛這個不一樣,理解這個不一樣,讓這個不一樣成為價值。」
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讓孩子考高分,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養兒育女,也不是單純的倒模復印,而是點燃生命。
盡力,但不求滿分
有的孩子,只考了7分,父母放煙花慶祝。
有的孩子,考了97分,卻收到了父母嚴厲的質問:為什麼會丟3分?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100分才是最好的,完美才是最棒的。
可,這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是考滿分,人人都去拿第一。
一個孩子好不好,將來有沒有出息,不能單單只看分數。
不是說分數不重要,但分數僅此而已。
不能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習效果、評價一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有才干,是不是有才華的唯一標準。
就像植物,它還有的開花,有的結果,有的只長葉子,有的可以入藥……
父母只有學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鼓勵孩子拓寬能力邊界,孩子才能越來越好。
糾錯,但允許犯錯
前段時間,「松弛感」一詞被送上熱搜。
源于網友@黑貓白襪子 的一次旁觀經歷:
一家人出門旅行,卻因一個孩子證件過期,媽媽只好留下陪孩子。用媽媽托運的全家行李,也被迫留下。
簡言之,就是出去的全家人,無行李可用。
@黑貓白襪子 全程觀察下來,發現這個家庭從大人到小孩,都很松弛。
在如此巨大的錯誤下,沒有一丁點兒指責、埋怨,而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有太多家庭,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狀態。
教了孩子幾次,仍然做錯題;
孩子打碎了花瓶、打翻了牛奶,被一通大罵;
甚至有家長,因為孩子誤開車門,讓車門撞損,當眾把孩子打了十幾個耳光......
孩子可愛時,你喜歡他是本能反應。
孩子脆弱無助,失敗犯錯時,你仍然能不失控,有信心和愛心,有包容和辦法,才是父母的價值所在。
更何況, 能夠讓一個人快速成長的,往往也是錯誤。
面對孩子犯錯,不要急著去批評,發泄我們焦慮的情緒。
我們要學會就事論事、批評事、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好的力量。
生氣,但不發泄
前幾天逛超市,遇到一對父子:
大概五、六歲的孩子,非要拆開一盒糖果,爸爸勸說半天,孩子開始撒潑打滾,引來一群人的圍觀。
正當我猜測著爸爸何時發脾氣,卻見他蹲下來,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一步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原來,孩子擔心買單了,就要回家,不能再玩兒。
有這樣一句話: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情緒穩定。
在孩子的成長中,充滿了令人崩潰、沮喪的大事小情,若是每次被孩子刺激,便任由情緒發泄,不僅是孩子,整個家庭都是災難。
「情緒」作為伴隨和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充滿智慧的父母,早就分清了「生氣」與「發泄」的區別。
遇到問題,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正如奧里森·馬登所說: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身處困境中,目標是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推卸責任。
寫在最后:
育兒先育已。
當媽時間越久,越認可這句話。
令人驚艷的父母,從來不會拘泥于某一種教育方式,更不會去尋找什麼教育的模板。
而是時刻警醒自己:
把握好親子之間的尺度,做好自己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