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童年是整個人階段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孩子沒有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惱,沒有成年人養家糊口的壓力,孩子只需要在父母的呵護下自然成長。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大人所不了解的孩童世界,很多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小煩惱。
不久前刷到一段視訊,一名小學老師在班級里組織了一次活動,他將一個舊紙箱改造成了「煩惱盒子」,讓班上的同學將自己的煩惱寫到紙條上,再投進「煩惱盒子」中。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當看到孩子們留在紙條上的煩惱時,老師和家長都被觸動了心弦,更有網友表示一邊看著孩子的心聲,一邊反省自己。
打開紙條,你會發現很多孩子的煩惱都離不開父母,一個孩子心酸地留言:父母一直對我很排斥,因為我在學習上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不知從何時起,一顆望子成龍的心讓越來越多的父母給這份愛加了限制,那就是孩子必須要在學習上讓自己滿意,而這一點無疑也成了很多孩子的負擔。
一個孩子在小紙條上寫道:爸爸媽媽經常吵架,還說要失婚。
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但道出了孩子內心的傷痛和無盡的心酸,成年人的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婚姻,但對于有了孩子的家庭來說,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的確是最大的受害者。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孩子對于父母離異都十分排斥。
眾所周知,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相互陪伴,父母陪伴孩子的童年,子女陪伴父母的晚年。
但生活中,很多陪伴都是無效的。
下面這個孩子在小紙條上抱怨:我的父母每天一直都在看手機,從來沒有真正的陪過我。
當有效陪伴成為一種奢侈,的確值得萬千父母認真反思。
對于孩子來說,家人的認可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但在一些父母眼中,贊美和鼓勵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總是企圖用打擊和批評來推動孩子成長,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已經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展。
「怎麼學習都考不好,沒有家人的認可,每次被表揚都很開心,但爸爸媽媽從來都不認可。」
看到這樣的煩惱,為人父母者真的要好好反省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父母的每個決定最終都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他們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孩子指路。
但當父母的意見與孩子的理想發生碰撞時,這無疑就會成為孩子的煩惱。
翻開一個孩子的煩惱小紙條,他很郁悶地表示自己不想去爸爸媽媽理想的學校,自己的夢想是畫畫,但父母就是不讓他選擇畫畫,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非要實現父母的理想。
下面這個孩子的煩惱也非常心酸。
作為一名留守兒童,他在班里總是被人孤立,別人都有好朋友,唯獨自己獨來獨往,而之所以會這樣,他猜測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知讀到這樣的小紙條,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由,但絕大多數父母都會以保護孩子為由而約束他們的種種行為,甚至越過孩子的想法,直接替他們做決定。
就像下面這個孩子所控訴的: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小狗玩,不讓我挑選自己喜歡吃和喜歡玩的東西……
雖然父母的每一項決定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因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而對父母產生不滿。
有人說,家庭教育決定了人生的三分之一,而究竟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做才能拉近親子關系,翻看孩子們的「煩惱盒子」就能得到答案。
煩惱,不止存在于成年人的世界中,它更反映了出現問題的家庭教育以及親子關系,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夠正視孩子們的小煩惱,不要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訴求。
本期話題
你有主動了解過孩子的煩惱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