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現在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都需要家長接送的。所以上學放學期間,幼兒園和小學門口,家長們早早都在排隊等待著。
深入這些接送孩子的人群,會發現,那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接送的大都是本地人,而媽媽接送的大都是外地人。奇怪現象:本地孩子大都是老一輩接送,而外地孩子大都是媽媽接送。
本地人的話,老一輩在這里都已經扎下根了,要不都有退休金,要不也能做個小生意,手里有錢有時間。而子女如果還在本地,一般都是在本地有相對穩定體面的工作,老一輩和年輕人都有房子。這種家庭一般找的結婚對象都是門當戶對。
年輕雙方可能都有不錯的不錯,都是上班族,那麼有孩子后,老一輩有錢有時間,離得也近正好可以幫著接送孩子,而年輕人就可以上班。
而且本地的就算老一輩幫忙帶孩子,但大都各自有自己的房子,該幫忙的時候幫忙,不需要幫忙的時候能分開住,婆媳矛盾也比較小。
但如果是外地人來打拼,說明他們的老一輩大半輩子都在老家生活。年輕人在外地闖,孤身奮斗全都要靠自己,一步步起來不容易。首先要節省開支,很少能拖家帶口的。如果有孩子后想讓老一輩來幫忙,得換大點的房子,生活費用也得增加,很多外地人沒有這個條件。
而且一旦老家父母來幫忙帶孩子,大部分都要和年輕人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很容易產生矛盾,容易導致家庭雞飛狗跳。所以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外地人寧愿自己辛苦一些,也不愿讓老家父母幫忙。
再說很多老一輩在老家生活習慣了,老家有自己的田地,牲畜,還有自己的人際圈,老一輩很難完全放掉老家的一切,去外地一心一意給子女帶孩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決定人口的流動。一個城市越能吸引外地人,說明這個城市就業機會多,經濟發展的比較好。
而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家庭生活質量比較高,思想也相對開明。老一輩也更能為子女考慮,愿意為子女盡一份心,盡一份力,一家人互相幫襯。所以城市老人會主動幫年輕帶娃,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而在老家生活一輩子的老人,由于經濟有限,眼界有限,他們的思想也比較傳統落后。在很多農村老人眼里,老家的一畝地,一只雞都比孫子孫女重要,可以把孩子放回老家帶,但他們不舍得離開自己的老窩,去外地帶娃,覺得耽誤自己掙錢。
【話題討論:你身邊有這種現象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