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格局這個詞,想必之前您也不止一次的聽說過,也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開心爸爸自己對格局這個詞的定義,就是我們對事物認知的想象力。格局越大,我們對事物認知的邊界和緯度就越廣泛。
一個格局大的人,無論是在生活目標,愿望理想上,還是在待人接物,日常談吐上都有著和普通人不一樣的表現。他們總能夠從一個大的視角切入到自己的人生,總是能夠站得高看得遠變得好。
而如果把格局這個詞放在孩子身上的話,也是一樣的。一個格局大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有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思考,有著屬于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理想和行為。
那麼,話說回來了,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格局呢?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一方面爸爸媽媽可以從自己入手,讓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所謂的大格局往往是從生活細節開始的,無論是珍惜時間,還是大氣待人等,其實都是格局的表現;
另外一方面就是出去旅游開眼界,或者看一些切實能夠拓展孩子格局的書了,比如說起珍惜時間來,可以給孩子讀讀相對論,讀讀宇宙的演變,在宏大世界觀中遨游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時間的珍貴;再比如說起愛護環境來,不妨給孩子讀讀關于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的書籍,從大的視角來審視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而說起保護環境的教育,開心爸爸建議大家看看中信出版社的這本《家園》。
顧名思義,這里的家園,說的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一直以來,愛國、愛地球、愛一切生物,以及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都是大格局的代名詞,根本就不需要爭論。都開始思考人類命運,地球未來了,這站位這格局,真的就像是開心爸爸在標題里說的一樣,甩其他人一條街了。
當然,在這本《家園》中,關于格局的教育,可以說是處處都有,全書共收集了33位全世界知名的藝術家創作,從各個角度講述了我們的家園,讓孩子們在不自覺間有了更高一級的視野,而格局呢,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科普閱讀中,不知不覺的就建立了起來。
《家園》整本書共有四個部分,分別是《自然》、《人類》、《地球》以及《地球憲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孩子展示了關于地球,關于家園的那些事。
從上往下看,我們能看到的是自然。
如果把我們看作是世界主人的話,看到的就是自然了。
自然,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花園樹林是自然,海洋天空是自然,甚至那些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細胞微生物也是自然,正是這種生物的多樣性才組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也為我們人類的生存創造了一個最適宜的環境。
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也是我們需要守護住的東西。
在這個部分中,藝術家們用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展現出了這一點,既有物種的多樣性,又有啟發我們思考的部分。比如人類對于自然來說,真的只是一個過客,畢竟地球上的整個環境,早在十幾億年前就有了等等,用繪畫以及詳實的知識,給孩子一個深入的想象。
從我往你看,我們能看到的是人類。
接著就是人類了。
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級生物,人類的存在極大程度上改造了地球。
比如交通工具從一開始的只靠自己走,到後來的借助于馬匹駱駝,再到現在海陸空都有相對應的交通工具,可以說科技的突飛猛進讓這個有著45億年生命的地球,也有了科幻的色彩。
但同時,人類也是地球環境的破壞者,比如經常被提及的大氣污染啊,地質破壞啊,還有就是全球氣溫變暖等,都有人類的影子。
是的,大自然給了我們一切,現在是我們給與大自然的時候了。
從小往大看,我們能看到的是地球。
如果我們再把眼光往遠看的話,看到的就是地球了。
這個迄今已有45億年生命,并且孕育了許許多多生命的星球,就像是人到中年一樣,開始有了程度不一的「損壞」。有些是我們能看到的,有些是需要我們借助工具才能發現的,但不管怎麼說,地球環境惡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所以,保護環境勢在必行,而且是人人有責。
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的一樣,「人們曾經以為,可以一直這樣生活下去,直到永遠。」,但現實卻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像是《流浪地球》描繪的那樣,這個孕育了我們的地球開始變得不適合生命存在了,與其等到那時候再亡羊補牢,不如從現在就開始未雨綢繆。
也許這些思考,才是作者們想告訴孩子的,而也正是這些思考,才是孩子們格局不斷攀升的秘密所在吧!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