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孩子被排擠了怎麼辦?高情商媽媽這樣教孩子跨過社交難關

孩子被排擠了怎麼辦?高情商媽媽這樣教孩子跨過社交難關
2023/03/11
2023/03/11

孩子被排擠了怎麼辦?高情商媽媽這樣教孩子跨過社交難關。

我家住的小區有一個兒童娛樂區,剛好對著我家廚房窗戶,所以我常常做飯時一抬眼就能看到在那玩的孩子。

一天我在廚房準備晚餐,忽然一陣兒童哭聲傳來,心里一緊,我抬頭看向游樂區。只看見我的孩子坐在地上,正在哭泣,不遠處還有幾個孩子奔跑的身影。

我連忙走向游樂區,檢查下孩子沒有受傷后,便等著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牽著孩子的手回家。

我煮了碗他喜歡的餛飩面,陪著他一起吃完。或許是飽腹后的安心感,小朋友開始和我說了剛剛發生的事。

原來,那幾個逃跑的孩子是小區里和我們同個幼兒園的,剛剛在游樂區時我家孩子想加入他們的小隊伍,和他們一起玩,但被拒絕了,來來往往下自己被推倒了。

「他們說不認識我,我不是他們小區的,不想和我玩。」孩子帶著哭腔說。

隨著孩子的述說,我才發現這個情況不止一次。越聽心里越懊悔,天啊,我怎麼這麼晚才發現孩子的異常。

那天晚上我看了許多書籍、論壇,吸取一些經驗,給孩子做了一些攻略。

現在,我的孩子已經慢慢的融入周圍的孩子圈。

樹立自信的健康心理狀態

孩子接收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信息,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我是不是個壞孩子,別人都不喜歡我?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我會不會沒有朋友?

......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家長給他一個正向的引導與反饋,避免孩子走向思維的誤區,給自己貼上一個消極的標簽。

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并沒有那麼消極,需要從源頭抓起,引導孩子分析一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這里我參考了 艾里斯的ABC情緒理論,陪孩子將整個事件按A(發生了什麼)、B(孩子對這件事的看法)、C(這件事對他的影響)、D(引導、反駁B)、E(總結出新的、正向的情緒和看法)來進行梳理。

考慮到孩子年幼,認知能力還未發展健全,整個過程中都是通過孩子喜歡的繪畫來進行,家長也可以考慮通過動畫、玩偶等能夠吸引孩子專注力的事物來引導。

在前面分析ABC的過程中,能幫助家長清晰的了解整件事情的過程,抓住一些小孩子特有的情緒矛盾點,評估孩子現在的心理狀態。

在這一次交流中,我發現我的孩子會保留在之前社區中培養的社交習慣,他是在之前的社區出生、成長,還沒有主動交友的意識時,周圍就有一圈小伙伴,一直有同一個社區的、同齡孩子就是一個集體,要一起玩的概念,這和我個人的思考模式就有區別。

這個認知,讓孩子有了不斷嘗試和現在小區的小朋友交流的行為,但并沒有意識到想交往的小朋友們之前不認識自己,對方的家庭環境會不會教授應對陌生人該有什麼反應的概念等等。

這些涉及他人的因素更多的是需要現實中實際交流才能全面了解,也不否定存在單純想欺負自家孩子的情況。而現在更多的是需要引導孩子意識到這件事上可能存在的社交問題,弱化、反駁孩子對自身的否定。

這個過程,大概包括以下幾件事:

正向反饋:你很勇敢,愿意主動交朋友,比媽媽還會適應新環境,真厲害。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怎麼面對來找自己交朋友的陌生人呢,讓媽媽來扮演你,你來扮演他們,我們來試看看好不好?

設定目標:你想再跟他們做朋友嗎?下次如果遇到他們我們可以做什麼?

......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被人拒絕社交并不是他本身有多不好,從源頭減少這類事情對孩子內心的消極影響。

日常生活中培養社交能力

老話說得好,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建立一次正向、友好的社交過程,一方面能讓孩子更好的樹立社交信心,也能夠提交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示范:

為了讓孩子更了解社交,我給孩子買了一些有助于孩子社交的書,如表達力培養之類,因為我家孩子那時候才5歲多,這套繪本剛好適合他的年齡段。

這套繪本的作者是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得主,從事幼教多年,對兒童行為和心理學有著深刻研究,出版過100余冊兒童書籍和繪本,從作者背景來看是值得信任的一套書。

這套書買回來的時候,我陪著孩子一起看,越看越覺得書真的不錯。

這套書一共10冊,內容全是圍繞著孩子社交以及表達力培養,教孩子如何與人溝通、與人交往、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傾聽他人需求等等方面,故事+精美的圖畫,孩子覺得十分有趣。

在自己整理好大方向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總結書中的社交觀念,通過反問、角色扮演等等方式,引導孩子熟悉社交,如創造屬于自己的社交方式、可以和朋友聊什麼話題、共同分享等。

這有利于孩子對社交行為的錯誤認知,如我想和你做朋友你就一定得是我的朋友、我喜歡的你一定要喜歡等等,減少抵觸心理。

家有2-6歲孩子,強烈建議給他備一套這個繪本,對孩子與人交往十分有幫助,鏈接放在這里,點擊即可購買!

找一個小同伴:

有了社交理論上的認知,加之實際行動后得到的正面反饋,更能為孩子塑造社交自信。

在這一點上,我找了我的姐姐的六歲孩子,和她溝通一下,希望她能夠和表弟玩一下社交游戲。表姐弟之間雖然不常見,但彼此之間的關系還算不錯,小表姐雖然沒法完全理解但也一下就答應了。

我創造了一個角色扮演類的游戲規則,將兩位定為陌生人,倆人在家里、游樂區、幼兒園等多個不同的社交環境中玩做朋友游戲,這些朋友游戲包括假裝不認識然后開始交朋友、一起完成某些分享類、找環境特色類、共同游戲類任務。

就像闖關一樣,每一次成功都會有正向反饋。在這些過程中,我能夠清晰的發現,小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越來越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情緒和物品,這些行為也不止于同齡人間的社交,在和我與老公的交流時他的邏輯也表現的更加多元。

再一次社交嘗試

蒙氏教育理念告訴家長們,2-6歲的孩子正處于一種 社交敏感期間,他們的社會交流從一對一開始轉變為一群,開始有了社交群體、共同合作的概念,因此我并不會因為這次的事情而選擇短時間內把孩子關在家里、或者讓他只能局限于自己給他創造的社交環境中。

我的孩子,處于五歲半,已經可以開始以規則為中心的社交,但鑒于孩子們之前的有過類似哭泣、嚇跑、多次拒絕的情況,我進行了小范圍的介入,如果發現對方沒有惡意,便會在孩子真的無措時引導孩子建立社交,若對方的表達帶有攻擊性,便會和自家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向對方說不。

那天,我詢問我的孩子:「孩子,你還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朋友嗎?」

我的孩子說:「媽媽,我想和他們一起去游樂區玩,一起上學。」

「那這次媽媽帶你過去問他們要不要一起玩好不好?」,我摸摸孩子的頭,問道。

「好。」

我們一起做好了準備,并下了一起出發的日期、準備了一些孩子覺得彼此都會喜歡的玩具,這個過程就像在準備一場春游,期待但并不緊張。

我帶著孩子來到游樂區前,一眼便看到之前那些孩子還在那里,我和孩子說:「媽媽在這里看著你,你可以自己去嗎?」

孩子點了點頭,放開了手,走向了那些孩子的方向。

我看見孩子與他們溝通了幾句后,回頭看向了我。不由得心里一緊,想走過去,但孩子又看向了他們,和他們溝通起來。

躊躇一會,我停下了步伐。看著我家孩子和他們有說有笑在游樂區玩了起來,內心升起一種看著自家孩子自己跨過一個難題的自豪感。

回家的路上,孩子牽著我的手,和我絮絮叨叨的分享其他孩子說的小區里的趣事、剛剛和小朋友們玩了什麼。

「他們還說上次被我哭嚇到了,回去做了噩夢,還跟我道歉。」,孩子說道。

「他們為什麼要跟你道歉呢?」,我問道。

「他們的爸爸媽媽說,我也是小區里的小朋友不是陌生人,想跟他們做朋友卻被拒絕,所以傷心哭了。」小孩認真道,「他們商量后也想和我做朋友,所以和我道歉了。」

「這樣,那恭喜你交到了新朋友,你真棒!」

我們手牽著手,帶著交到新朋友的喜悅,在一陣絮絮叨叨的交流聲中,走向了回家的路。

在得知孩子受到排擠,不應該一昧的要求孩子應該謙讓、回避、過度反擊,甚至懷疑孩子的社交能力,過度的去干涉孩子們的社交,而是先引導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的經歷,從而評估事件的起因、孩子的想法和身體、情緒的狀態,適當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社交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從而協助孩子跨過社交難關。

作者:等風來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