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有個話題火了:
身為母親,就應該每天早起6點半給孩子做早飯嗎?
提問的是個90后小夫妻,丈夫問妻子以后是否能做到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給孩子做早飯, 如果做不到就是不夠格做母親。
這個問題引發了全網300多萬網友的圍觀。
其中最熱門的回答也是一位媽媽,她說她的媽媽確實就是每天早起給她做早飯,即使學校就有食堂,種類豐富,并且很好吃,但媽媽依然堅持每天早上給她做飯,而且這一堅持就是12年。
現在輪到她做媽媽,她卻從來沒有一次給孩子早起做早飯的經歷。
但她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比她媽媽對她的少。
想到去年一個微博熱搜,二胎媽媽睡2小時給孩子做早餐,一周7天不重樣。
大小周,還總是上晚班,工作本身就夠辛苦,還要堅持給孩子做早餐。
只有這樣才夠格成為媽媽嗎?
好媽媽的標準到底是誰定義的?
好媽媽只有一個標準
去年,搜狐出品的綜藝《送一百位女孩回家》中,圍繞「媽媽」的一期主題,讓我印象很深。
這一期節目請來了「媽媽papi醬」和「媽媽蔡少芬」。
一個傳統意義上和反傳統意義的媽媽之間的對比。
papi醬不出意外,是反傳統意義的媽;
在她身上,你看不到一丁點媽味兒。
節目組的安排到了海洋館,看到扭蛋機器。
主持人丁丁張一再提醒papi,「怪可愛的,出來給孩子扭一個吧」。
結果慘遭papi一臉嫌棄,「不用了吧」。
被問到看到好玩好吃的會不會下意識想到小孩?papi基本都是蠻輕松的:「還好。」
有了小孩以后,papi經常被問同樣的問題,「有孩子以后,生活肯定跟之前不一樣了吧?」
papi醬表示,沒什麼不一樣, 為什麼當媽了,就一定要有變化呢?
她展現出來的狀態是, 我是一個媽媽,但同時也是我自己。
相反地,蔡少芬展現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狀態。
當丁丁張問她,做媽媽是不是很辛苦。
她會說,不騙你的,三個孩子的媽媽真的很辛苦。
四點半被兒子吵醒,七點半起床給女兒弄頭髮;十年沒睡過完整的覺,因為經常抱孩子得了很嚴重的肩周炎,醫生說這胳膊再不看就會廢掉。
問到平時放松時都干什麼,蔡少芬空白了幾秒,也好像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去放松。
用傳統眼光看蔡少芬,她就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家長」。
看到什麼都會聯系到孩子,「這個好可愛,我兒子一定會喜歡。」
理想的未來就是家庭美滿,字里行間全是孩子,提生活就是老公孩子。
但蔡少芬沒覺得這是一種犧牲,她樂在其中,甘之如飴,她覺得用心經營生活,用家庭的溫馨去治愈自己年輕時的不幸。
對蔡少芬而言,媽媽這個身份或許是她最珍視的角色,享受其中并樂在其中。
而對于papi醬這樣更享受工作的女性而言,母親只是她其中一個身份。
無論哪種,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
我們不必強行賦予女性某種屬性。
只要孩子在健康快樂地長大,那麼她就是一個好媽媽。
別被「為母則剛」綁架
看到過一則這樣的漫畫。
一個媽媽笑著向孩子張開雙臂,展開一雙翅膀,像超人一樣緊緊保護孩子。
她撐開翅膀,為孩子遮擋所有的風雨和痛楚。
可當羽翼合上,才發現那一雙翅膀早已傷痕累累。
這就是母親。
世人歌頌「媽媽是超人」,「為母則剛」。
只有自己知道,身上早已傷痕累累,還在故作堅強。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女性一旦成為母親,似乎就套上了為母則剛的枷鎖:
為了孩子就必須隱忍、堅強,愛孩子就是媽媽的天性,為孩子犧牲自我是理所應當的……
而社會和家庭越歌頌母愛,女性對此承擔的就越多,一旦與之相悖,種種壓力、挫敗感、愧疚感就會隨之而來。
對很多媽媽來說,她們苦于這種附加在女性身上「為母則剛」的捆綁和桎梏,實在是久矣。
她們需要的,不是贊美,而是理解。
媽媽們需要知道的是:
我們不必拘泥于這些傳統的思想之中,不必非要賢良淑德、溫柔賢惠、勤儉顧家,時時刻刻把身心拴在孩子身上。
你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圈子和生活。
成為母親,并不意味著生活就是單一枯燥的,它也可以開闊無比。
「母親」永遠不是女性的第一身份,女性也不需要外界評價的「合格標準」。
成為媽媽后,你依舊可以怕黑、可以掉眼淚,可以不用什麼都會,可以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
你可以放過自己,保留自己的「不完美」。
每個媽媽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所以我們不應該用「超人」,這種過于強大、神化的詞來形容她們,也不應該習慣于「道德綁架」,讓她們放棄做原本的自己。
相反, 我們應該對「母親」這一角色,少一些要求和苛責,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最后,附上papi醬在采訪中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