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個案跟我說小時候家里窮,她只能穿姐姐剩下的衣服,看到人家穿漂亮的裙子無比羨慕。
當她參加工作之后, 工資一到手基本上就花在了打扮買衣服上面,即使房間里已經堆滿衣服了,她也不愿意停手。
前不久跟女兒吵嘴,女兒就說她,平時非常節省,唯獨在買衣服上面真的是有病,家里已經有200多件沒有拆過標簽的衣服,依然停不了手。
于是她找我做了溯源催眠療愈,在催眠當中,我們看到她媽媽對小時候的她極其嚴厲,事情做錯了就罵,考試考得不好就打罵,所以她感覺自己根本沒必要投胎,是不被愛的。
長大后的她通過不斷買衣服,證明自己是被認可的,是有存在的價值、意義,是值得被愛的。
不幸的童年我們要用未來很長時間療愈。
比如小時候不讓吃零食的孩子,會特別喜歡吃各種零嘴,長大后恨不得開個小賣部。
小時候被父母要求節儉,長大后大手大腳,存不住錢。
小時候被要求當乖乖女,長大特別喜歡找浪子痞子。
真的是缺什麼補什麼。
不按照自己的意愿長大的孩子,容易壓抑憤怒,被童年得不到的東西困住,只不過有的困住了一時,有的困住了一生。
如何避免?
1: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兵書上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孩子的生理、心理、腦神經等發育完全與大人不同。
比如孩子一歲以前完全是用嘴巴來認識世界的,不管什麼東西都往嘴里放,通過感受物體的不同,他學會控制了手,學會認識物體。
比如咬咬毛絨玩具,咬咬湯勺,他就感受到了什麼是軟什麼是硬,通過這種不斷反復動作產生的經驗就產生了智力,也稱為智力的萌芽。
你更覺得臟,從一開始就給孩子綁手,不讓他各種吃,就會讓他失去主觀能動性,大大的限制娃探索世界的樂趣和創造力。
2:給予孩子愛和尊重,作為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學會靜待花開。
孩子非常有神性,而大人往往是無知又傲慢。
用自己的理解來看待孩子的世界,總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
通過科學研究數據表明,其實從胎兒時期開始,母親的喜怒哀傷恐驚,無需做出表情,胎兒能完全的感應到。
有一次,在門診中有個4歲的小女孩,鞋帶松掉了,女孩仰頭對媽媽說:「我來系我來系。」
很遺憾的是媽媽馬上蹲下把小女孩兒的鞋帶系好,嘴巴同時不斷嘟囔:「你怎麼可能會?這些不用你做,以后只要你讀好書就好了。」
孩子連系鞋帶的機會都被父母用愛的名義剝奪了,太暈菜。
這種剝奪還比較好理解,但還有一種是思想上的剝奪。
「你從小要做個乖孩子,要聽大人的話,不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不然我不要你了。」這話是不是很熟悉?
講這種話的大人是非常殘忍的,你以為在開玩笑,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害怕和恐懼。
為了當你的乖孩子,要讓大人愛他,只能聽你的指揮,家長這種控制奴役,往往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軟弱無能,出現個性上的退化,以至于出現長大后的巨嬰,沒有了獨立,沒有了自由,沒有真正的生存學習發展能力。
3:允許他成為自己,給予一定的空間和自由。
有些時候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是恐懼等,不斷的折騰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比如有的男孩子說話就是比較慢,有的長得比較慢。
只要是在正常范疇之內,不要過度尋醫問藥,過度矯正,多問大機率是要多花錢多吃藥了。
講真的在門診遇到的這種父母真心不少,通常都要被我訓斥一頓。
另外孩子很想吃零食,不要一棍棒打死什麼都不讓他吃,可以挑選一些較為健康天然的零食,放在他可以夠得著的地方,掌握好數量。讓他感覺自己還是可以擁有這些東西。
要寫下去還有很多,今天就暫時到這里了,反正總之一句話:把孩子當別人家的孩子看,尊重人性,尊重發展規律,當個60分媽媽萬歲!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系。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愿意核實并更正。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