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這4類孩子是「假聰明」,長大后很難有出息,父母不要沾沾自喜

這4類孩子是「假聰明」,長大后很難有出息,父母不要沾沾自喜
2023/03/02
2023/03/02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周末去鄉下老家參加親戚孩子的「滿月酒」,家里的流水席菜品十分豐盛,有雞有肉,有魚有蝦。

和我同桌有一個小女孩,大概八九歲光景,長得十分機靈可愛,只見她吃雞肉先把兩個雞翅膀拽下來,放到了自己的碗里。

農村好多人不喜歡吃大蝦,她干脆把整盤都拉到了自己跟前,還找了個打包盒一股腦的倒了進去。

我拿著筷子的手不禁停了下,雖然周圍人對她的行為并沒有覺得有何不妥,有人還專門「花椒」她:「這個小丫頭,你可真能,知道什麼貴。」

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十分精明活潑,實則是「假聰明」的表現,終歸是不討喜的。尤其是這類孩子長大以后,很難說今后會有出息。

其實有4類孩子都是「假聰明」的代表,父母要足夠警惕,一旦發現孩子有此表現,要及時引導制止。

這4類孩子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父母要足夠警惕

① 喜歡討好人的孩子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陳喬恩扮演的女主陳欣怡,是一位 「便利貼女孩」,對包括同事在內周圍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

她每天活在緊張忙碌和擔心恐懼中,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會惹得別人不開心。

所謂 討好型人格,就是以他人為中心,放棄自己的意愿,事事為他人考慮, 習慣取悅別人。

這類孩子,看似特別會察言觀色,通常會有著不同于同齡孩子的「成熟」和「懂事」,其實讓人很心疼。

因為不懂得拒絕別人,委屈自己,活在他人的期望中,所以這類孩子是不快樂的。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青春叛逆期,過于順從、乖的孩子,壓抑了自己個性的發展,看似平穩的度過了這個階段,其實這個階段的發展是被壓抑著,在人生中「潛伏」著,伺機而動。

一位姐姐就曾痛心的分享過自己的過往經驗, 在「家庭系統排練」中,她被「喚醒」認清楚自己的內心,痛苦流涕,終于知道為什麼自己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那段人生,那麼固執地選擇走一段彎路。

其實她是在「補齊」青春期的叛逆和不安。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經歷,我們終將會正視自己的內心,如此坦白和真實。

② 喜歡撒謊的孩子

小孩子都會經歷一個愛好「吹牛皮」的階段,炫耀自己的「本領」,博得大人的歡笑。

大人們也會覺得孩子鬼靈精怪,十分聰明可愛。

殊不知,小孩子哪有 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是 通過大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

孩子慣于撒謊,其背后的原因是逃避責任、獲得獎賞的心理表現。一旦養成,后患無窮。

孩子都希望得到 別人的稱贊,證明自己很好,以此證明 自我的存在感。

也有可能是為了逃避某種懲罰而撒謊,于是編了一個理由去逃避責任。

這類孩子 看似有些非常有主見,其實都是 「小聰明」、「假聰明」,并非是真正的聰明。父母如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孩子長大后再改就來不及了。

③ 喜歡逃避責任的孩子

朋友總是吐槽自己的上級領導,是個很會「甩鍋」的人。

主要是工作出現了問題,就是下屬沒干好,把自己擇的一干二凈,跟自己一點關系也沒有。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每年度的360考核中,無論是基層員工打分,還是平級干部打分,他的綜合排名都是墊底。

他空有一身本領,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經驗,但是因為總是逃避責任、不「擔事」而在公司口碑極差,職業發展也沒什麼起色。

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3個姐姐。可以想象,作為「老來得子」家庭中他的出現,似乎理所應當的承受著家庭的恩寵,不必承擔什麼責任吧。

但,社會不比家庭,沒有人會完成為你的錯誤行為買單。

④ 喜歡占小便宜的孩子

喜歡占小便宜的人,短時間內看,似乎獲得了一些小利益和實惠,實際上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和誠信。

日久見人心,時間一長,身邊很少有真心朋友。

大寶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個性非常強,不吃虧,小朋友如果打他,他第一時間就回過去,出手還很猛。

有一次,幾個小孩打來打去亂成一團。老師就說:「吃虧是福,總得有一個先停手。如果大家都是牙眥必報,你來我往,那你們不是打個沒完沒了了。」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會「吃虧」,在人際交往中希望孩子能夠「占到便宜」。

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時候反而是家長過于焦慮,造成保護過度、孩子無所適從。

孩子「假聰明」背后的心理學依據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兒童心理學更是認為,家庭作為孩子接觸的的第一個具備社會屬性的群體,對于 早期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可以說影響孩子的一生走向。

無論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還是那些愛撒謊、喜歡逃避責任,或者愛占小便宜的孩子,其背后的真理都是十分戳心:

那就是孩子感受到的是 擔心、恐懼、焦慮,不被人愛,也就是對此刻所處情景的判斷,認為是危險的, 自己是不安全的。

在生物學上,安全感是一種本能;但在 社會心理學上,安全感是兒童成長的需要,是孩子社會化屬性發展的 內在動力,是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 心理需求

安全感是孩子的「底氣」,也是構建孩子情感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會在自我的認知范圍內,進行探索和求知,成為一個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

父母這樣引導,「假聰明」可以變成「真本領」

① 以身作則,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正如樊登老師無數次強調的那樣: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孩子身上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是復印件的錯,肯定是 原件出了問題。

對于孩子問題的認知,很少有父母清醒而自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時刻保持學習的習慣,喜愛讀書,有正確的三觀,善良對待被人,怎麼可能要求孩子心甘情愿的熱愛學習、以人為善呢?

如果大人自己都不能做到 「日省吾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麼能夠讓孩子心悅誠服, 做到不撒謊、不逃避責任、不占小便宜,擁有強大的內心呢?

② 立好家規,給孩子明確規則意識

首先,父母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父母的身體力行會給孩子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孩子沿著父母的「印記」,大抵也不會走偏到哪去。

其次,家庭事務要做到人人分工。家庭不止是父母的家庭,也是孩子參與在內的家庭。父母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給他們制定一些家庭「小任務」,比如說洗碗做家務,或者開家庭會議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商議,等等。

讓孩子表達意見,都會很好的激發孩子的責任意識,提升內心的責任感。

最后,要明確規則意識,告知孩子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

建設規則意識,父母要在家中有權威感,明確告知孩子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利用規則意識帶動孩子自身的責任感。

另外,還要讓孩子敢作敢當,知道出現問題要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而是要積極的想出解決之道,勇敢面對,即便是會受到一些小小的「懲罰」,會然后孩子了解到做事的邊界感。

③ 溫柔堅定,為孩子人生賦能

美國兒科博士希爾斯認為: 依附性養育能增進父母和兒童的信任。

如果父母能夠第一時間 感知到孩子敏感的需求,及時 回應孩子發出的「信號」,給予穩定、足夠的關懷。

面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要溫柔而堅定,無條件的信任孩子,愛孩子,給孩子自由。

我們是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愛他認真學習、愛他聽話、愛他懂事。

他們才不會發出那些錯誤的,諸如」假聰明「的信號,感受到快樂和滿足,處于安全的狀態。

只有給孩子內心注入源源不斷愛的動力,孩子的生命才會圓滿而自足。

今日話題:你認為孩子身上的這些「毛病」是問題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