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朋友一起聊天。
其中一位寶媽說自己家里的孩子從小就 很乖巧聽話 ,最近孩子要過生日了,朋友問他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沒想到孩子竟然拒絕了。
其他朋友聽了之后都很驚訝,紛紛向這位媽媽「取經」,問怎麼教育的孩子,這麼懂事。
這位媽媽很自豪地解釋說:
孩子從小就不能太嬌慣,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覺得不行,就堅決不同意,哭得再兇也不行。
一位爸爸意猶未盡的繼續問道:「哪有孩子不喜歡禮物的?平時孩子會向你撒嬌嗎?」
聽了這位爸爸的話語,這位寶媽不由得心里一驚。
她意識到孩子很少和自己有擁抱、撒嬌這樣的行為了,突然覺得自己一點都不了解孩子。
作為父母,好像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聽話點、乖巧點。
然而,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乖巧,很有可能是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家長可別以為是孩子情商高。
孩子這些行為,
是缺愛沒有安全感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后會怎麼樣?」
留言點贊的人很多,內容基本上圍繞這幾點:
自卑、敏感,渴望愛又害怕愛,很難相信他人。
不自主的討好別人,寧肯在工作和感情中委屈自己,也不敢說出來。
無法對別人敞開心扉,哪怕是最親密的人,也會保持距離。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
如果孩子童年時期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童年期缺愛,這會給孩子帶來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
現實生活中,缺愛的孩子,通常會有下面這兩種表現,家長需要注意。
1、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
我有一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她跟我講過班里一個男孩的故事。
男孩上四年級, 性格很孤僻,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
有一天晚上,朋友突然收到男孩奶奶發來一段微信留言,說男孩從小他的爸爸和媽媽就失婚了,爸爸工作忙經常不在家,明天的學校活動,可不可以由奶奶代替參加。
朋友說道,學校開展了一個感恩母親節活動,邀請了班級所有的孩子媽媽進課堂,當男孩知道這個活動,回家后就忍不住哭起來。
朋友說完這個故事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原來這個孩子因為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才變得如此孤僻自卑。
父母陪伴太少,孩子不但會失去安全感,還會因為沒有家人的安慰和鼓勵而變得膽小。
時間久了,就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畏畏縮縮,不太喜歡和人交流,經常一個人行動。
2、過于懂事、討好他人。
當父母的大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省心越好,「懂事」的孩子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大人的喜愛。
然而,過于懂事的孩子,其實很缺愛。
當懂事變成了一味順從,家長就要小心它的「副作用」了。
我有一個同學,她曾經對我說過,她小時候經常會遇到父母吵架,小小的年紀就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在父母面前乖巧懂事,從不敢撒嬌、提出要求。
她說,自己長大后總是擔心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
《請回答1988》中,有句經典台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經說過: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
你沒有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的確如此,與孩子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懂事,往往就是把「委屈」和「不快樂」悄悄地埋藏在自己心里。
一個幾歲的孩子,他能「乖巧」、「懂事」、「聽話」、「省心」,真不是他情商有多高,而只是缺愛,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什麼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很多家長都意識到,情商高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
到底怎樣才算情商高呢?
有的家長會想當然地認為,「能說會道」、「嘴皮子溜」就算是情商高。
這只是片面的理解。
其實,真正的高情商,更像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一種修為、涵養。
這樣的人,有著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有著良好的心理自愈能力,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感覺很舒服、很寬松。
而那些嘴皮子利索、愛耍小機靈、總想在他人面前占點小便宜的能說會道,并不是情商高,最多叫為人處世圓滑而已。
情商是什麼?
在心理學上,情商包含5個方面:
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和人際關系管理的能力。
簡而言之,就是感觸、感動和感悟的能力。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除了生活上事無巨細的照顧,其次就是很在意孩子的學習,至于情商教育,卻被我們忽略了。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情商教育越早越好。」如何幫助孩子提升情商?
1、信任孩子。
《情商》一書中提到: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很多時候,你和孩子說的話里,藏著你的智商和情商,而這也會影響著孩子的情商。
2、尊重孩子。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
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想要自己動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當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
如果你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3、贊美孩子。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
經常夸獎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孩子也會表現的越來越出色。
家長怎樣正確引導缺愛的孩子
愛,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維持著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內動力。
一旦孩子長期沒有被愛滿足,內心就會有種只有不斷付出,才能得到愛的心理。
當孩子出現這種心理的時候,就會造成孩子終身的性格缺陷。
因此,如果孩子有缺愛的表現,家長就要及時補救。下面這兩個方法,值得收藏。
1、無條件接納孩子,給孩子足夠多的安全感。
心理學上提到了一個詞語叫做「無條件的愛」,怎麼理解呢?
雖然我會表揚你,也會批評你,但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了什麼,都不用擔心我會拋棄你。
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溺愛孩子,也不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而是指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例如,當我們遇到孩子因為需求不能被滿足而耍賴、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
無論孩子是出于什麼目的,或者什麼因素而表現出頑皮、哭鬧或者發脾氣;
作為父母,都應當在第一時間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共情」的前提就是「無條件積極關注」。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允許、被接納的時候,其實他的怒氣已經減少了一半。
2、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營造愛的氛圍。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需要表達出來的,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你的愛。
經常陪伴他、鼓勵他、給他制造驚喜,他才會感覺到愛的真實存在。
美國的一個牧師,著名婚姻家庭專家蓋瑞·查普曼博士在其著作《愛的五種語言》中提出,他認為表達和感受「愛」有五種方式 :
肯定的言辭、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奉獻、高質量的陪伴和身體的接觸。
比如,清晨孩子起床后,或者孩子放學回家后,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孩子的生日或重要的紀念日,精心為他挑選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
這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就如同心理學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所說:「 只有愛是不夠的,不表達出理解,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所謂的高情商,其實就是懷有一顆博愛之心。
于丹說:沒有對的出發點,再高的情商都不過是場虛假的表演,會有露出破綻的一天。
心中有愛,才會傳遞出善良和寧靜的心態,真誠地傾聽他人的話,理解他人的情緒。
而這種愛的富有、愛的能力,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而父母就是這課堂最好的老師。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