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教育的熱點話題,再度成為家長們關注的重點。 而有一個「組織」,卻讓很多家長,備受煎熬,叫苦連天。
就連寒假也不得「安生」,這就是「家委會」。家委會原本是由家長代表組成,構建家長和學校聯系的一個組織,本意是為教育分憂解難。
但在部分家長口中,「家委會」成了最令家長頭疼的組織, 甚至一度遭到了央視的點名批評,而當部分地區要求解散家委會后,卻有家長站出來,堅決反對。
繼遭央視批評后,部分地區要求解散「家委會」,卻有家長堅決反對
家委會,顧名思義,家長委員會,既然由家長組成, 理應是站在家長和學生這邊,來監督學校的同時,協調溝通的。
但正如央視所言, 家委會,管的太寬了,失去了原本的用意,個別家委會甚至已經開始「異化」,變成了「綁架」學生的「幫兇」。
這樣的形容雖然犀利,但也情有可原。據知情家長透露 :家委會讓大家吃了很多啞巴虧。
起初,這一提議是深受家長歡迎的,無論是出發點,還是家長投票的選舉制度, 都是本著公平,且為學生著想的。
但由于部分家長工作忙碌,無暇接手家委會的工作,因此選舉并不能達到絕對的公平,后期, 家委會的成員都是「自薦」或者老師內定。
公平被輕視了,問題也就出現了。先是老師把本職工作的內容推給家委會做,家長敢怒不敢言,如果得罪了老師,最受影響的還是學生。
后期,家委會為了保證老師能對自己的學生更「盡心盡責」,不僅幫助老師處理工作,甚至以家委會的名義, 向其他家長集資,給老師送禮物。
其他家長有苦難言: 不送,老師肯定有意見;送了,也不是自己的功勞。如此種種,壓得很多家長喘不過氣。
在被央視點名批評后,許多家長都呼吁: 「取消這個毫無意義的家委會」,部分地區響應家長意愿,做出了對應舉措。
柳州某教育集團發布的一則公告:學校現有家委會終止一切行為,全部解散。
是因噎廢食,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未曾想, 卻又有家長站出來堅決反對取消家委會。反對的家長分兩類,一類是本身就是家委會成員,另一類則是非成員。
前者反對的原因很簡單,長期擔任家委會工作, 讓這些家長早已習慣了手中「有權」,有話語權意味著,他們可以為自己的所思所想爭取權益。
而作為表面上承擔溝通、協調工作的他們,在老師和其他家長之間, 也可以做很多「小動作」,滿足自己的同時,還能慷他人之慨,去搏老師的歡心。
而他們也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早就引起其他家長的不滿了,因此,一旦失去家委會的位置, 這些家長既擔心自己失去老師的偏愛,又擔心自己受到其他家長的排擠。
而另一類非家委會成員的家長, 出發點則更加客觀。這些家長認為:受到央視批評的,和一直被我們所反感的,不是家委會。
而是那些「異化」的家委會。家委會本身沒有錯,出發點也確實能為家長和老師提供便利,當下的教育環境,更需要家長參與到教育當中來。
作為家長,不能當甩手掌柜,必須承擔作為家長的那份教育責任。而應該遭到反對和抵制的,是家委會中的那些「亂象」。
每個家長都有能力改變這樣的現狀,首先要做的, 就是每個人都拒絕「隨大流」,堅持家委會的公平選舉原則,保證公平是減少亂象的第一步。
其次,學校應加強對老師和家委會的監督工作,避免賦予家委會任何實質性的「特權」, 沒有特權,小把戲就玩不轉,馬屁精也沒有操作的空間。
寫在最后:
與此同時, 也要嚴防家委會成為「擺設」,或者淪為老師「免費勞動力」的現象,老師不壓榨家委會,家委會也不欺壓家長,才能保證家委會不「變味」。
因噎廢食,并不可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發展的正確解法。今年,教育部關于「協同育人機制」發布的意見中,也明確了家委會是教育隊伍中的重要力量。
只要管理好、利用好,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為個別問題而「一刀切」似的取締,這樣的方式太武斷了,也有悖于政策的基本指向。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