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帶孩子去上興趣班,我發現越來越聽不懂孩子們的語言了,課間休息聽著四五歲的娃兒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就跟對暗號似的:
「你這個老六」
「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藍色妖姬切爾西,你不愛我真可惜」
「英雄可以受委屈,你不能踩我的切爾西」
......
我悄悄問孩子:
娃們一副嫌棄老古董的模樣:
好吧,雖然老母親知道已然是融入不了15后的世界了,不過從父母的角度看,不免 對這些孩子們口中這些奇奇怪怪的語言感到莫名的反感和擔憂。
前不久,人民網一則 的微博沖上熱搜第一,瞬間引發5.7億人關注,數萬家長評論:
來源:微博評論截圖,侵刪
甚至還有學校老師來吐槽:
網絡、社交娛樂平台興盛的時代,人人都是5G沖浪高手,這樣的大環境下, 小孩子是無法避免的會沾染上網絡時代的印記。
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張口閉口就是 惡俗、低級的網絡爛梗 , 仿佛兒童社交中不說點流行網梗,無法與他人相處、交談!
這樣的現象就像是一種 「語言傳染病」,傳染力極強,對孩子的荼毒力極大。
沉迷爛梗的代價,是孩子的思想、行為、三觀、智力被全方面摧毀!
網 絡 爛 梗
你能想象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用稚嫩的童聲說出這句低俗到起雞皮疙瘩的話嗎?
帶火這句網絡梗的是前陣子火起來的一首網絡歌曲,有多火呢?在多個幼兒園中,這首寫著露骨歌詞的洗腦口水歌搖身一變, 成了老師帶著孩子做早操的「兒童舞曲」。
來源@封面新聞,侵刪
還有無數被視訊網站分類到 #兒童# 標簽下的「變種毒動畫」,雖然剔除了「血腥和暴力」,卻在通過 「語言荼毒」的方式躲避平台的監管,變成孩子圈點贊量超高的人氣作品。
比如很受孩子歡迎的「白雪公主和貝兒」系列短視訊,其中有一段對話你們感受一下:
將「美丑」、「窮富」、「綠茶」等成人化的概念,過早地、隱蔽地灌輸給純真如白紙的孩子, 扭曲孩子的三觀,摧毀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用心實在惡毒!
還有什麼2分鐘看電影系列,每個視訊一開口就是「注意看.......」通過改編的解說,把一些經典兒童動畫生生說成了懸疑、恐怖劇情,收割孩子們的關注。
擔憂的是, 我們新一代的孩子已經開始出現被「量產」的現象,其影響已經顯現在了生活、學習上。
據共青團中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等聯合發布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
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高達1.91億,低齡兒童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95.0%,這是一組多麼令我們恐懼的數據!
人民網曾報道了一個典型案例:
一位家長被4歲的女兒提問
還有動輒用網絡熱梗抖機靈,寫在試卷和作文里。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通篇刺眼的「漏漏漏」、「666」、「拴Q」、「奧利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乍眼看是孩子的天真搞笑,但好笑惡搞的背后, 扒開的是兒童青少年人群里的惡臭毒瘤!
人生被毀
現在的年輕人和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會好好說話了?
中國青年報聯合問卷網做過一項調查:
在2002名受訪者中,其中高達76.5%的人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已經不會用復雜的修辭手法。
在豆瓣上,有一個「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里面聚集了多達26萬的出現「語言后遺癥」的病友。
來源:豆瓣網,侵刪
有著同樣的病癥,他們在這個同病相憐的小組中,為自己日漸貧瘠的詞匯量感到擔憂,并表示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交流,他們開始意識到并且想要尋求救贖。
除了這些選擇自救的「文字失語者」之外,可能還隱匿了不盡其數的不自知者。
他們消耗自己,影響他人,形成一種惡性傳播, 最有可能受其影響的就是處在這種「爛梗」環境下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題:
有位網友精辟總結了現下語言環境的丑陋姿態:
孩子一旦沉迷于網絡用語,習慣于隨大流的輸出這些無腦、無厘頭的語言,看似彰顯個性和年輕活力,實則是在 減少對孩子語言思維的刺激,讓孩子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逐步退化。
快餐式的短視訊和炮制出的網絡熱梗,會消磨孩子的耐心, 讓低級快樂占據孩子的心智!
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喪失記憶力、認知力、專注力,不僅讓孩子在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難以沉下心、坐得住,更會嚴重阻礙孩子大腦負責高級思維的前額葉功能發展, 損傷智力發育!
5G 時 代
互聯網洪流之下,我們沒辦法捂住孩子的耳朵和眼睛,也不可能將孩子隔絕在封閉環境下。 我們父母更應該做的是什麼?
短片《聽,孩子們在說》里的一個片段值得父母反思:
小女孩神情黯然地坐在沙發上,她的兩邊坐著的是正在玩游戲的爸爸和專注追劇的媽媽。
這也讓我想到,現在的父母省心帶娃,一家三口一人一部手機,大家各自娛樂、各自開心!
這樣的帶娃方式下,孩子怎麼可能不被網絡上的垃圾世界所帶偏呢?
要改變這種成長亂象,追其根本,能拉住孩子的手不掉進旋渦里的,只有父母!
1 以身作則,唯陪伴是良藥
沒有哪個孩子不渴望父母的陪伴,而不是「人在心不在」的假陪伴。
想要讓孩子不看手機、不陷入網絡語言陷阱,就不能施「己所不欲」之策,而是要言行合一。
說不看,所有人都不要看,在家庭環境里,除非工作和必要事件, 父母盡量不看手機,陪孩子做感興趣的事情和玩樂,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才是療愈良藥。
2 教會孩子辨別語言
孩子沒有分辨語言好壞的能力,且網絡用語漫天飛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不知其意便跟風效仿。
小孩子分辨不了,我們做家長的就要 幫助孩子明辨什麼場合用什麼語言 ,也要引導孩子區分什麼是不合時宜、沒有界限的語言,遠離低俗、垃圾詞匯。
3 多閱讀、多表達
閱讀永遠都是每個孩子必行的功課之一。
古人有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多讀書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能明白事理,活躍思考,為大腦儲備知識,積累詞匯,為表達能力提供技術支持。
平時給孩子玩手機看電視,不如多花點時間陪孩子閱讀 ,無論是幼兒時期的圖畫繪本還是文字類書籍,都要分年齡分階段地帶著孩子一起閱讀。
通過閱讀再引導孩子思考,再去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讀后感 ,幫助孩子堅持下來,長大后,他會感謝你的。
4 父母用語要規范
我們現在的家長都是比較年輕的85后-95后一代,平時自己說話都多多少少會夾雜不少網絡用語,無疑也會令孩子有樣學樣。
為孩子做好榜樣作用,你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方向!
跟孩子的對話,規避一些網絡用語,當孩子向你好奇提問時,也要注意用詞, 嘗試用更飽滿的語言來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是某種體驗和感受。
好比是學一門外語,語境很重要,在豐富的語言環境里,孩子自然耳濡目染,他的語言也會日漸受到好的浸潤。
順應潮流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不在潮流中隨波逐流。遠離網絡爛梗,做自己思想的主人,語言的能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