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孩子在學校被孤立、欺負了怎麼辦?父母的回應決定著孩子的底氣

孩子在學校被孤立、欺負了怎麼辦?父母的回應決定著孩子的底氣
2023/02/25
2023/02/25

文/蘭媽談育兒

孩子被孤立、欺負后,回家述說的每一份委屈可不只是「告狀」,他們需要的,一直都是有個結實、有愛、維護的雙臂感受溫暖,這也是他們的成長底氣

初三女孩秀秀,因為重度抑郁暫時休學了

她的故事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相比于孩子被欺負這件事,父母的回應態度比受傷本身更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每一個經常「被欺負」的孩子身上,或許也有被父母「欺負過」的影子

秀秀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兒

上初二那年,秀秀作為轉學生加入了八年級(9班)

皮膚黝黑、看起來又比較瘦小的她,總是喜歡一個人待在角落里,不太喜歡跟同學一起玩兒,也不怎麼吭聲發表想法

班里經常 惡作劇的高個子男孩,看到秀秀仿佛見到了獵物一般,平時在班里總是 想方設法地捉弄她

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故意把椅子挪開,害得秀秀摔了一大跤

每周值日打掃衛生時臟活累活全包,還要被欺負蹲在地上給人擦鞋

還有一次,上體育課繞著操場跑步時秀秀被嘲笑跑得太慢,隨后還被故意使壞而無辜絆倒,受了些皮外傷

這件事情被老師知道了,當下就打電話通知秀秀的媽媽

原以為媽媽到學校會幫著討回公道,沒想到又是另一種「欺負」

媽媽說:

「是不是你之前欺負人家了,要不然,他怎麼不對別人使壞,就偏偏對你使壞」

秀秀聽到媽媽的譴責,低著頭 怯懦地說「我沒有,真的沒有」

可媽媽還是不信,有些 不耐煩地瞪著秀秀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沒有無緣無故的欺負,肯定是你什麼時候惹人家不開心了」

這段話,無疑是在秀秀的心口捅刀子

也就是從那次之后,秀秀變得越來越 沉默少語

而經過一年的轉學生適應,秀秀上了初三后還是那個經常被欺負的對象

高三頭學期的第一個星期,秀秀回家告訴媽媽「不想住校,因為舍友們都孤立她,還故意找麻煩、欺負她」

媽媽聽到后覺得是秀秀自己想太多了,也沒有放在心上

直到高三下學期,進入緊張的倒計時行列后,秀秀開始了嚴重的厭學傾向,還被診斷為有抑郁傾向

這件事在媽媽看來,還是不信

她覺得不過是女孩 心思敏感、有著比較 柔弱的性格罷了

媽媽還時刻告誡女兒: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要先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問題,不要動不動就推卸責任」

因為這些事,秀秀還經常跟她的媽媽爭吵,也覺得已經到了沒有辦法溝通的地步

尤其是提起在外被欺負這件事,媽媽還 不忘打擊說「真沒出息,怎麼混著經常被人欺負了」

聽完秀秀的故事,我又重新認識了孩子經常 被孤立、被欺負這件事

其實,每一份傾訴委屈的背后或許就是為了急切得到安全感

可能也有很多人說,面對欺凌傷害時,難道孩子自己就不知道反抗勇敢嗎

秀秀就曾說過:「我不是不敢,而是媽媽的不信任,讓我早就失去了底氣」

原來,孩子被欺負后父母的回應是決定著孩子的勇敢底氣

你是站在孩子的身旁 護著他、信任他、引導他,還是不聽解釋地 批評他、責備他、欺負他

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同影響的成長底氣

如果當孩子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連爸爸媽媽都不能依靠,那孩子還能去依靠誰呢?

所以,孩子在外 被孤立、被欺負了,家長的第一反應也決定著孩子的成長底氣

請記得,遇到孩子被欺負、被孤立了,有3句話不要亂說

第一句:

別指責:問題就出在你身上

有一個女孩,她的成績中等,在班里經常會被其他同學排擠孤立

女孩無助、心里也特別難過

一次被好朋友捉弄后,她無奈地回家述說委屈

爸爸聽到女兒被欺負后,當下就 嚷嚷著要去討回公道

可媽媽卻說:

「同學欺負你,是因為你們平時關系不太好」「那你的好朋友也欺負你,這問題不就是在你的身上嗎」

經過媽媽的一番分析后,爸爸也勸說:「出門還是要靠朋友,別總是耍小性子」

爸爸媽媽投來的不信任表情,也讓女孩的心情 跌倒谷底,她甚至懷疑:「就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才會經常被大家欺負」

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女孩的心病

為了不被欺負一直在 努力討好,上一秒被欺負得連頭都不敢抬,下一秒又 心甘情愿地貼錢幫同學買奶茶

可同學拿到奶茶后一聲謝謝都沒有,還故意把奶茶摔破,然后再逼女孩重買

那天,女孩的媽媽剛好路過、也親眼見到了這一幕

她不明白,為什麼已經被欺負那麼慘了,女兒還不知道反抗

心疼地批評女兒太 懦弱

沒想到,女孩卻回話說「你不是告訴我,問題就出在我身上嗎」

那一刻,媽媽后悔了

她才知道,曾經 不經意間的一句分析話,沒想到竟成為女兒不斷討好他人的內心傷害

這件事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給孩子成長所帶來的 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一句話的影響力看似 無關緊要,其實所帶來的 潛移默化影響在于情感牽連

你若不庇佑受了委屈的孩子

那一個時刻帶著心理傷疤的孩子,將來的 成長之路又怎會好走呢?

他們飽受的孤獨、寂寞、和無助,就像是黑暗下的 深淵逃也逃不掉、甩也甩不開…

第二句:

別抱怨:怎麼老是怪別人

還有一個大學生,叫樂樂

在充滿希望、和朝氣的大學生時代里,他卻經常 自嘲說「我的名字簡直就是一個諷刺,我也永遠都樂不起來」

原來,樂樂上小學時經常會被欺負

有次放學,樂樂新買的橡皮擦成了兩半

這件事被媽媽得知后,就開始 抱怨說:「你就是個敗家子,什麼好東西到手里就不能完整到第二天」

樂樂委屈地解釋說:「是我同學故意給掰斷的,不是我弄的」

媽媽聽后并沒有理解,反而繼續批評說:「怎麼老是怪別人,同桌能把你的橡皮擦掰斷,還不是因為你沒有放好」

明明是受害者的樂樂,在 倍感委屈的同時,還不停地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

漸漸地,樂樂也從以前的 樂觀開朗大男孩,慢慢變成連上課回答問題的勇氣都沒有

因為他害怕

害怕自己怎麼做都做不好,也害怕回答得不好,而讓老師失望、同學嘲笑

他也害怕

擔心自己若是去爭取了,被老師夸贊過后,會被其他同學 不喜歡、所孤立

可這樣的樂樂一點兒也不開心

盡管每次都遷就別人,也因為遷就跳出孤立的圈子

可是,這種單方面的遷就就像是一種 魔咒一樣,把原本屬于自己的 幸福感知能力隔絕在外

他甚至為一句「怎麼不想想自己的問題」而 不眠不休,也經常因為「怎麼老是怪別人」而陷入深深的自責

其實,樂樂只不過是在傷心、無助、和孤立的時候有個人說說話

小時候是媽媽,可是媽媽的「不信任」徹底打破了幻想

長大后是朋友,但每次都是遷就別人,當沒有了遷就、也就沒有了友誼

樂樂的故事,給我帶來的感觸很深

家長所認為的:「怎麼總是怪別人」,其實就是給孩子帶來的二道情緒傷害

一句話,就能擊潰孩子的內心,不是脆弱,而是隕落的安全感

從我們 不信任孩子開始

從孩子做任何時候都 小心翼翼開始

從孩子生活在 自我懷疑開始

孩子身上的安全感在敏感、懷疑、和否定中,就很難再找回曾經的感覺,也很難再快樂起來

而他們離幸福的腳步也會越來越遠

第三句:

別氣憤:為什麼就欺負你

兒時讀書的一個階段,我總是被高年級學生欺負

經常被堵在路上索要東西,有時候是從家里帶的零食,有時候還讓我回家偷錢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威脅,我實在是承受不住這樣的慌亂和恐懼

于是,我向即將外出務工的爸爸說了這件事

結果,卻被爸爸反問:

「真沒出息,還被人勒索了,以后要禁止你的零花錢」「是不是你在哪里得罪了人家,不然他們為什麼就欺負你」

這句話,當時就打破了我對父愛的渴望,那個幻想了 無數次,希望爸爸擋在我身前的安全感,也因為一句話破裂了

或許有人覺得這就是 玻璃心,其實并不全是

自從為人父母之后,我體會了「 小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

也突然明白,其實孩子在父母面前所展現的柔弱,就是為了得到支持、信任、和維護

這就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安全感,哪怕是成年之后,我們依然需要這份安全感

尤其是在內心受到 孤寂、傷害的時候,父母的支持和維護就是情感上的最大底氣

記得有位朋友曾跟我分享說:

「我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有個好媽媽,小時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抱怨了什麼,媽媽從來不會批評、指責,每次都會站在我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這就是我的安全感,也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

當時我就在想,哇,這種感覺,真的太好了

在孩子被欺負的時候 信任、維護、支持,這不是溺愛

何為溺愛,我所認為的溺愛,是明知道孩子是錯的還支持、縱容

可受到欺負的孩子呢,本來就屬于 情緒傷感、敏感階段

即便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即便是孩子本身也存在問題,但家長也是重在于引導、而不是責罵批評

舉個例子

女兒前段時間哭著回來告訴我

她在學校認真聽講,后桌的女生卻一直拽她頭髮、傳紙條,還在背上亂涂亂畫

了解原因后讓我覺得 不可思議

因為,女兒口中的后桌女生似乎就是在 故意挑事

而挑事的原因,也是故意想看她出糗,要是被老師發現肯定少不了一頓批評、還會被同學嘲笑

女兒在給我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當時就產生 質疑:「是不是女兒想太多了」

不過,并沒有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她正確看待此事

首先,我告訴女兒:「你盡管做好自己,上課認真聽講,有事下課再說」

其次,遇到對方無故挑釁時不要害怕,勇敢地問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最后,若還是被蠻野欺凌、挑釁傷害,可以尋求老師和大人的調解、幫助

經過三方面的簡單溝通,本以為若是遇上 故意挑事的主兒,女兒用不了幾天就會再次回家尋求幫助

沒想到,才過了三天時間,丫頭就 一蹦一跳地回家跟我分享喜悅

她開心地說「媽媽,后桌女同學成為了我的朋友」

詫異片刻

我又擔心地問:「你不是說那個女同學欺負你嗎?怎麼還會成為好朋友呢」

原來,女兒口中的女同學并沒有 想象中的那麼「壞」

拽頭髮是為了提醒,因為女兒那天穿了一件碼數偏小的外套,微胖身材的她,又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衣服被撐開一條口子

可女兒 不知情,還因為這事跟女同學歐氣,上課不理她,下課還以為挑事而故意躲著

傳紙條呢,也不過是為了 澄清這件事

沒想到 恪守本分的女兒誤解了,她覺得上課傳紙條,分明就是故意讓老師發現,然后再批評

而到了在衣服上亂寫亂畫,一方面是提醒女兒衣服不能穿,另一方面也是帶著一些賭氣意思

事情到這里就撥開 云霧見青天了,兩個小冤家也算是不鬧不相識

盡管她們都因為這段「不知情」彼此生過氣,但 出發點終究是好的,兩個人也因此成為了好朋友

與此同時,這件事也反映著遇事需要溝通、和引導的重要性

如果當初聽到女兒對女同學的 滿腔抱怨,我選擇批評、或者質疑她,那結果就會是另一個局面

所以,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注重引導和溝通,尤其是在孩子 被孤立、欺負的時候,記得多說一些了解情況的語言溝通

比如:

•「怎麼回事,發生了什麼事情」

•「沒事,難過就哭出來吧,爸爸媽媽陪著你」

•「別擔心,遇到了問題,我們就想辦法去解決」

•「別自責,這件事不全是你的錯,我們把自己的那部分做好就行了」

•「別害怕,糟糕的事情最終都會成為過去,我們一起用微笑前行吧」

•「這件事你覺得該如何解決呢?我們可以先商量一個方案」

•「我相信你可以把這件事解決好,需要幫助也要告訴我們哦」

•「你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麼呢?把它說出來聽聽吧」

孩子被欺負了,這是一個需要溝通、理解、維護和引導的過程,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臂膀,孩子自然就不會陷入灰暗、甚至留下影響幸福的情感傷疤

愛孩子,也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

那麼,關于孩子被孤立、被欺負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