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是不是都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自家的娃,小時候就「 翻天覆地」,長大后還是持續「 處處作對」,而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什麼事情都自己主動去做,不需要父母追在后面「威逼利誘」,而是純天然的母慈子孝。
雖說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不聽話都是小事,故意跟家長對著干真的太令人束手無策了。
該到點睡覺了吧,他還在沉迷電子產品,各種鬧騰,你5分鐘10分鐘的退讓妥協,到最后卻變本加厲拖到半小時。
有些事千叮嚀萬囑咐不能干,他就偏偏要去試一試,還老是把「我就不」「我就這樣」「我不」掛在嘴邊,你說要的時候他就不,你說不的時候他就要。
被孩子氣的血壓都上來了,卻沒有合適的治理方法!簡直不要太冒火!
那麼,遇到孩子喜歡「對著干」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呢?
通常孩子出現與父母對立時候,父母都想盡快把孩子的「不」變成「好」,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孩子是不是學壞了才這樣!
當孩子出現這種任性的習慣時,我們先要弄明白這種行為出現的原因。
孩子如果是還處在低齡的年齡段的時候,喜歡對家長說「不」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著強烈的自我意愿,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否則就會產生劇烈的情緒變化。另一方面是孩子表達自我意志的需求,當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就對孩子擅作主張,隨意擺布,孩子就會用「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小杰第一次來武漢光谷中心,還是因為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做作業就被媽媽拉來的。
小杰媽媽說,小杰從小就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2歲的時候便能背出唐詩,學會走路那會摔到鼻青臉腫也不會輕易哭,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是經常坐不住,跑出去玩,有一次差點從滑梯摔下來出事。
隨著年紀的增長,小杰的活潑只增不減,上課的時候5分鐘都坐不住,一下子拿別人的橡皮,一下子扯其他同學的衣服,有時候還會惡作劇發出怪聲音,惹得全班同學的關注。
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也是坐不住,左看看右看看,甚至去別的學員座位上指指點點,把別的學員惹煩了,小杰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當劉老師帶小杰去做習題訓練的時候,小杰嫌麻煩,不愿意做,老師悉心勸他,他就開始頂嘴,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小杰的狀態讓大家都非常頭痛,但是老師能明白, 要想明白孩子的問題,就需要長時間的建立心靈溝通,先打開孩子心里的死結,再配合相應的點位訓練以及情緒認知輔助訓練,才能夠糾正孩子的行為。
在小杰不愿意做訓練的時候,老師就拉著小杰溝通,聊愛好,聊興趣,以此來慢慢打開小杰的話匣子。
慢慢的,小杰變變得和老師親近,愿意和老師分享自己心事,對老師敞開了心扉。
原來,小杰的爸爸是比較忙碌的生意人,因為應酬頻繁,情緒不太穩定,甚至有時候控住不了情緒,面對小杰的叛逆行為就會大聲的訓斥。
「我討厭爸爸,每當別人跟爸爸說了什麼,他就要開始罵我」小杰嘆氣的說著。
小杰繼續喃喃道: 「一開始,我是想借橡皮的,但是我很著急,不知道怎麼說,于是就直接拿了人家的橡皮」但是,當老師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眼里對小杰的只有失望,以及責怪。
面對爸爸的訓斥責罵,媽媽從來不敢多說什麼,總是無原則的偏袒,退讓,長期不良的家庭關系,也是導致了小杰后面叛逆的導火索之一。
有的時候,事情的本質并不是如此,如果不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就開始先對孩子一頓輸出,只會造成了孩子「越變越劣」的習慣。
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妄下定論,給孩子定罪批判,對孩子來說是最具殺傷力的,在長期的語言暗示中,孩子就會產生自己就是個差孩子想法,然后怎麼做都是被否定的念頭,甚至到后面的破罐子破摔。
想孩子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家長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相互之間多溝通,及時了解對方的問題,并且一起找尋可以解決的方法。
如何能削減熊孩子的反抗情節,讓他們能與我們更積極的互相合作呢?
小競來給你們分享幾個小妙招!
1、傾聽孩子的話,打開溝通通道
打開與孩子的溝通通道,仔細聆聽孩子的每一句話,對于孩子的需求,可以試著重復轉達詢問確認,孩子感受到了被傾聽,才愿意說更多的話。
2、多向孩子傳達正面告誡
負面告誡往往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容易讓孩子較多注意自己「不能」的一面,這種感覺會讓孩子覺得自卑煩躁,多用正向告誡的方式傳遞信息給孩子,孩子才會注意到自己「能」的一面,才會有自信去把事情做好。
3、讓孩子充當自己的主人
孩子反抗的嚴重,可能不是討厭事情的本身,而是討厭父母吆來喝去的語氣,討厭只能依照別人的安排做事,要想削減孩子的抵抗情緒,首先就要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讓他們擁有自主的權利,才會更積極響應。
4、 啟動孩子身體里的獎勵系統
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大量的多巴胺會讓人覺得警醒、清醒和著迷,它讓我們發現了如何才能得到快樂,于是愿意為了獲得這種快樂付出努力,包括去做自己并不喜歡的事兒。
把孩子不愛做的事情和最愛做的事情放到一起,孩子身體中的獎勵機制就被啟動了。他會為了盡早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變得充滿斗志,更積極也更有力量去戰勝「我不要」。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TA也會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孩子如果能在自己范圍內解決的問題,父母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試試。
所以發現孩子逆反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還有和他溝通的態度,然后多讓孩子試試,多給孩子些耐心,這才是解決問題更合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