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這樣回答,孩子秒懂,大人不尷尬~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這樣回答,孩子秒懂,大人不尷尬~
2023/02/17
2023/02/17

不怕娃鬧騰,就怕娃鬧騰的同時,還會有多令人尷尬到「摳腳」的好奇問題~


就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問題,幾乎每個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急于找爸爸媽媽尋求答案,那就是:


當我們正沉浸尷尬中,孩子又不依不饒地追問之時,我想大抵會出現這樣的「腦暴時刻」:

—— 趕緊想一個說法搪塞過去,結束這令人直冒汗的靈魂拷問。


有個有意思的統計,從我們這一代人的小時候開始, 80%的父母會【糊弄又不失尷尬】地告訴孩子:

垃圾桶撿的

路邊撿的

石頭縫里蹦出來的

充話費送的

......


好笑歸好笑,但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個段子,當孩子聽到這些不靠譜的回答時,TA并不知道爸爸媽媽是在開玩笑, 孩子的好奇被糊弄對待,反而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初始認知。


孩子為什麼會好奇?

2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已經被激活,開始關注「我」。


到了3-6歲,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高速發展,對「我」的關注和思考能力提升,他們每天會有無數次對身邊人和物的觀察,也會有無數個問題在小腦袋里盤旋。希 望通過對「我」的更多了解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孩子的好奇小宇宙中,「我從哪里來的」就和和「我為什麼要睡覺」、「天為什麼會黑」一樣,是孩子通過好奇了解世界和人的簡單過程。


可是當我們大人聽到孩子的好奇問題,總擔心孩子還太小,說這些「羞羞」的問題總歸是有些少兒不宜,自然是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


聰明的回答從分齡開始!

每個孩子都有對[兩.性]問題最天真懵懂的困惑, 越回避,孩子越渴望知道答案!


不需要遮遮掩掩、想著糊弄過去,也不要過度理解, 別用成人的思維去想象孩子的單純好奇。


更不要隨便編一個瞎話去搪塞孩子 ,小時候錯誤性認知的影響至少會輻射到孩子青春期甚至更長遠。


當孩子發問了,我們就回答!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提問,都要根據孩子當下的理解能力,用TA能聽得懂的語言去解答。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到: 3-6歲是孩子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孩子在3歲后會提出人生中關于自我起源的第一次靈魂發問, 爸爸媽媽一定要珍惜機會,認真對待孩子好奇,這可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真正意義上關于性教育的對話,對寶寶開啟正確的性啟蒙認知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不過這個年齡段的寶貝,你如果大刀闊斧地用專業術語去解釋,我想可能第二句話就會把娃給繞暈了,要讓孩子聽懂很重要。


可以借助一些相關繪本,用幽默又不失真的語言形象給孩子描述~


抄作業Time


「媽媽,我是從哪來的?」

——寶貝,你是爸爸和媽媽一起生出來的。當你還像一顆小種子一樣時,爸爸把你放到了媽媽的肚子里,然后你就在媽媽肚子里漸漸長成了小寶寶的模樣。


有一天你足夠大了,媽媽的肚子裝不下了,你就像坐滑梯一樣,從媽媽的產道中生出來了!


孩子到了5歲開始,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簡明扼要的形象回答已經不能滿足孩子這一時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


爸爸媽媽要更多注重細節的合理描述,和適當專業名詞的滲透,還得兼顧孩子的理解能力。


抄作業Time


「媽媽,我是從哪來的?」

——你就是爸爸和媽媽相愛的小種子呀,當男孩子長到像爸爸那個年紀時,就會遇到自己喜歡的女孩,男孩和女孩結婚之后,因為愛,爸爸會在媽媽的肚子里留下名叫「精子」的「禮物」,和媽媽肚子里的「卵子」見面后會結合成一粒小種子。

這顆小種子有個很厲害的名字,叫受精卵,在媽媽的肚子里的名叫子宮的小房子住了10個月,直到變成小嬰兒的模樣,就可以生出來和爸爸媽媽見面啦!


此階段的孩子,就 不再適合 用幽默形象的語言去回答, 如實解釋 更能讓孩子強化性知識的概念。


要遵循嚴謹、科學規范的名詞,更有利于孩子完整的了解性認知,建立健全的自我保護認識。


抄作業Time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兩本關于人體結構科普的繪本書籍,對照著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構造,理性地去和孩子說一說寶寶誕生的原理。


坦誠的態度和通俗易懂的階段性回答,能讓孩子在家庭范圍內準確體會生命、[兩.性]、婚姻和情感。就像學科知識一樣,當好奇不再神秘,自然就會容易理解!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