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以下3種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后注定不會和父母親近,家長要注意

以下3種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后注定不會和父母親近,家長要注意
2023/02/24
2023/02/24

大家好,我是紅紅~

同事楊姐姐又跟上寄宿中學的女兒涵涵吵架了,這次可能是氣狠了,她到了單位還一個勁地數落涵涵的不是,什麼「平時連個電話都沒有,只有要錢時候才想起來我」「跟她說話像個木頭,愛答不理」,各種不滿張口就來。

大家都勸她,女孩子嘛,本來心思就細膩、面皮薄,可不能罵,得哄著;而且,孩子又是青春期,學習壓力大,更不能逆著來,要體諒她。


誰知,楊姐卻氣呼呼地說,涵涵根本就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不但平時說話惜字如金,連朋友圈都把父母屏蔽了,她根本沒法哄。

楊姐覺得,涵涵這是典型的翅膀硬了,越長大越無情。

可是,我們相處時間長的都知道,涵涵是個熱心、善良的好孩子,心思細膩,最是關心別人,上次她來單位,還特意詢問了一下請病假的劉姐。


要說涵涵是個養不家的白眼狼,我第一個不信。可是,這樣一個好女孩,怎麼偏偏對父母冷漠、越來越不和父母親近呢?

那麼一個軟軟糯糯,眼里心里都是爸爸媽媽、一看到他們就高興地飛奔過去的孩子,怎麼可能忽然之間就不和父母親了呢?


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逐漸冷漠,也不是一天就出現的,以下3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以后注定不會和父母親近,家長要注意。

從小就被扔給爺爺奶奶,不在父母膝下長大的孩子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存壓力增大,越來越多年輕人打著:「我抱孩子就不能抱磚,我抱磚就不能抱孩子」的旗號,孩子一出生就被理所當然地扔給了爺爺奶奶撫養。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女孩,6個月剛斷奶父母就外出了,從半歲到11歲,陪伴她的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父母每次都是匆匆地來,再匆匆地走。


期間,父母又生了一個弟弟,面對這個更小更需要照顧的孩子,父母陪女孩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

直到女孩出現抽煙、打架、厭學的情況,爺爺奶奶實在管束不了時,父母才匆匆把她接走

可是,女孩遲遲融入不了父母的家庭,她對父母冷漠,無理,對弟弟更是不喜,父母想盡辦法也暖不熱女孩的心。


最后,家里花了錢,把女孩送去了一所封閉式的技校,遠遠地離開了父母,畢業后,除了看望爺爺奶奶,她再也沒有回來過。

是女孩天性涼薄嗎?不見得,事實上,在她最需要陪伴的那幾年,父母的角色一直都是缺失的。


最渴望的時候不出現,當她習慣了沒有父母的生活,父母再出現,她肯定和父母親近不起來。這也是老一輩總說,孩子在誰的床上長大,就是誰的孩子。

心理學家說,孩子幼年時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很難再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控制欲太強,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有人問,「你愛自己的孩子嗎?」相信每個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愛。」可是,如果有人問,「你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的想法,不控制他嗎?」估計很多人都不會回答得那麼擲地有聲。

因為很多父母說的,我那不叫控制,叫關心、愛護,而且,他的很多想法都不成熟,我必須給他掌舵。估計,父母自己也會覺得可信度不高吧。


小萌是媽媽捧在手心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媽媽對他的關愛,連小萌自己都能說上三天三夜。

可是,小萌和媽媽不太親近,尤其是小學高年級以來。小萌說,媽媽控制欲太強了。

她總是說這不準,那不許,小到吃飯睡覺,大到交友報興趣班,一切都要以媽媽為主,但凡小萌有點不同意見,媽媽要麼苦口婆心,要麼一哭二鬧三上吊。


而小萌自己的意見,從來沒有機會說出口,小時候,小萌還會爭一爭,隨著年齡增長,他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和媽媽說話。

心理學家李雪老師指出: 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意識上覺得一切為了孩子好,實際做的卻是確保孩子處在廢物狀態,從而乖乖受控。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是擁有獨立意識的自我,他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孩子注定不會和父母親近。


父母偏心,被區別對待的孩子

小嫻是單位里最年輕的女孩,人長得漂亮,業務能力強,嘴還甜,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奇怪的是,每當遇上節假日,單位需要有人值守時,她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值班的。

我以為她不知道以往遇上這樣的事,大家都是抽簽決定的,于是悄悄地提醒她。

誰知,她卻說,我知道,我只是不想回家。

以往遇上放假,大家都是第一時間往家跑,小嫻也太奇怪了。


原來,小嫻有個重男輕女,極其偏心的媽媽,以往不在家,媽媽頂多數落她不著家,為人冷漠。

可是,只要一回家,媽媽必定盯著她家里家外忙活,還給她各種洗腦,說她遲早要嫁出去的,應該把錢拿回家給弟弟,還說她以后的依靠就是弟弟。


看著不學無術,好吃懶做卻被媽媽當寶貝一樣供著的弟弟,小嫻覺得,回家累身又累心,還不如在單位呆著清凈些。

至于和媽媽親近,不存在的。

最好笑的是,人人都說媽媽偏心,只有媽媽打死不認,說的都是「我一碗水端得很平,誰也不偏袒。」


加州大學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教授凱瑟琳•孔戈爾,曾經對384對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父母進行過研究,研究發現有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表示自己偏愛某一個孩子。而研究人員則認為這個調查出來的比率比實際要偏低一些,因為在他們研究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總會想辦法盡量掩飾自己的偏心。

就像《時代》周刊高級編輯杰弗里•克魯杰說的: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認而已。


偏心的父母,只會讓孩子覺得痛苦不堪,與其讓自己難過,不如早早逃離,又怎麼會和父母親近得起來呢?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