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在教育上都舍得下血本。
買昂貴的學區房、報各類興趣班、送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等等;
只要是對孩子教育有幫助的事情,即使花再多的錢,父母們也心甘情愿。
但這些付出,孩子將來真的能夠更優秀嗎?
當老師的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家長和孩子。
在觀察了很久后發現,雖然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各有各的不同;
但是那些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他們背后的父母,往往會有這5個特點。
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每天讓你陪伴孩子30分鐘,你能做到嗎?
我想很多父母,都能做到。但是這30分鐘是高質量的陪伴嗎?我想很多父母不一定都能做到。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在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想著工作、沒有心不在焉。
一直很認同一句話: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種愉快和諧的雙向交流,讓孩子變得自信、獨立的同時,父母也會從中收獲愉悅和成長。
《少年說》中有一期叫「 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
有一個小男孩叫葉子健,今年讀五年級了,他一上天台來就開始吐槽自己的父母愛玩手機。
他說道:
「在我們小的時候,你們為了圖一時的安靜,用手機穩住我們。
等我們大了,沉迷于手機,你們又開始抱怨,是手機耽誤了我們。
可是大人有沒有想過,小的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了我們手里?又是誰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如果你仔細觀察,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不吵不鬧,就把手機丟給孩子,自己圖個清閑。
還有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邊隨口迎合著孩子「好」、「嗯」,一邊雙眼不離手機,和孩子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其實這些所謂的陪伴都是無效的,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真正的「陪伴」,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就好,而是在陪伴的時候,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并根據孩子的個人特長,用飽含「愛的心和行動」去培養孩子的閃光點。
當然,陪伴也并不是要求我們時刻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能給他一個回應。
那些高質量陪伴的父母,他們是全身心的在陪伴孩子,眼睛在觀察孩子,大腦在思考孩子的行為方式,心靈在體會孩子的感受。
凡是認真、有效地陪伴孩子的父母,哪怕是通過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都能很快知道孩子的思想情緒處于何種狀態。
如果說孩子是一顆幼苗,那麼父母用心的陪伴就是成長的養料、陽光和雨露,滋養著孩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情緒穩定,對孩子非常有耐心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吼不叫,是每一位父母的一場修行。
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
卻把耐心和寬容的心,留給了陌生人。
作為一名老師和媽媽,很長一段時間,我曾經也覺得孩子是「 不打不罵不成才」。
你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即使說上一百遍,都抵不上罵一句管用。
但當我學習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后,我終于明白她為何會說「 獎賞與懲罰是在精神上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這只會誘使孩子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
獎懲對孩子來說,只會妨礙他們的自然發展,對孩子來說所產生的效果只是短暫的,無法長久下去。
當我們通過吼叫、責罰等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只是在宣泄我們對孩子的不滿情緒。
為人父母,如何控制情緒,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一門功課。
一個控制情緒的很好辦法,就是冷靜,給自己3分鐘等待時間。
為了避免和孩子引起更大的沖突,當你感覺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的時候;
可以暫時遠離孩子,自己獨處3分鐘時間,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深呼吸、聽聽音樂或者欣賞遠處的風景,總之做一些能轉移自己注意力的事情。
等情緒完全好了之后,再跟孩子溝通交流。
懂得恰當地夸獎孩子
我們在日常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專注于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而往往忽略了孩子身上的優點。
這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鼓勵和贊美,就像植物的成長需要水分、陽光和土壤。
父母發自內心的真誠鼓勵和贊美,能夠滋養孩子的心田。
有時候,一句善意的鼓勵,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台灣作家林清玄做記者的時候,曾經報道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
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的感嘆:
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應該都會有成就吧。
林清玄不曾想到的是,當年無心寫下的這幾句話,竟然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
這個小偷看到關于自己的報道之后,如同被點醒一樣,改邪歸正。
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個鼓勵的眼神,這些簡單的行為,都可能會讓一個無助的人受到極大的鼓舞。
改變一個人,有時候一句話就夠了。
肯定的力量多麼強大,如果家長能夠把這股力量引導到孩子身上,用欣賞的眼光去尋找孩子的優點,鼓勵他、贊美他,你會發現孩子真的會越變越好。
馬克·吐溫曾說:「一句贊美的話,可以讓我充實地活上兩個月。」
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值得欣喜,我們也總是不吝嗇于對孩子的夸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夸贊,都是恰如其分。正確夸獎或鼓勵孩子,可是一個技術活。
如何表揚孩子呢?
孩子們終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如果他們得到贊揚、尊重和認可,他們會非常樂意用行動向父母表現,自己有多出色。
及時給孩子立規矩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說:
「6歲之前,父母的話是黃金,而12歲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簡言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一定要趁早,小時候不管,長大了便會管不住。
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該立規矩的年齡,及時給孩子立規矩。
那麼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最好呢?
孩子2-3歲會經歷一個「 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什麼事情都想自己親自去嘗試。
想自己吃飯,看見大人掃地、拖地,他也想去嘗試;見到大人炒菜、做飯,他也要自己做。
如果我們仔細回顧孩子的成長,就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喜歡被安排,而是喜歡自己去動手、去體驗。
因此,3-6歲這個時期,也是給孩子立規矩最好的年齡段。
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動手體驗的環境,放手讓他去嘗試、探索。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用正面的詞句, 只需要2-5條規則即可,要切合孩子年齡和能力。
給孩子做好自律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希望孩子熱愛讀書,那你自己就要捧起書本,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書香之氣的家庭氛圍。
好學、上進的家庭,大機率會養出一個追求知識、熱愛學習的孩子。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家庭熏陶,是其他教育形式很難比得上的。
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曾說:「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楊絳的父親書房里的書很多,不管什麼書,楊絳都翻一番,看一看,父親在書房里做自己的研究,楊絳就在一旁靜靜地讀書。
在父親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下,楊絳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只要遇見好書就會忍不住拿起來看進去,手不釋卷,嗜書如命。
楊絳先生之所以能成為先生,除了她個人的勤奮、理想追求之外,也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楊絳父親的教誨與潛移默化,讓她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母親的蕙質蘭心、謙遜有禮,讓她學會了淡泊名利,修煉出平和的心性。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要想有一個自律的孩子,首先得作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夠自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參照物。
在自律這一條道路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當你放下手機,孩子對手機的興趣也會減少;
當你努力上進,孩子也會干勁十足,勇往直前。
能滲入孩子心靈的,不是父母們做的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