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快訊
旅行風光
育兒分享
熱點新聞
娛樂明星
綜合推薦
装修
奇聞趣事
趣味測試
心靈語錄
生活小妙招
軍事
设计
動漫影音
酷車
明星
獅城資訊
毛孩
情感百態
科技遊戲
養魚
全部
    
1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這5種父母,你是哪一種?
2023/04/26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在教育上都舍得下血本。


買昂貴的學區房、報各類興趣班、送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等等;


只要是對孩子教育有幫助的事情,即使花再多的錢,父母們也心甘情愿。


但這些付出,孩子將來真的能夠更優秀嗎?



當老師的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家長和孩子。


在觀察了很久后發現,雖然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各有各的不同;


但是那些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他們背后的父母,往往會有這5個特點。


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每天讓你陪伴孩子30分鐘,你能做到嗎?


我想很多父母,都能做到。但是這30分鐘是高質量的陪伴嗎?我想很多父母不一定都能做到。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在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想著工作、沒有心不在焉。


一直很認同一句話: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種愉快和諧的雙向交流,讓孩子變得自信、獨立的同時,父母也會從中收獲愉悅和成長。



《少年說》中有一期叫「 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


有一個小男孩叫葉子健,今年讀五年級了,他一上天台來就開始吐槽自己的父母愛玩手機。


他說道:


「在我們小的時候,你們為了圖一時的安靜,用手機穩住我們。


等我們大了,沉迷于手機,你們又開始抱怨,是手機耽誤了我們。


可是大人有沒有想過,小的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了我們手里?又是誰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如果你仔細觀察,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不吵不鬧,就把手機丟給孩子,自己圖個清閑。


還有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邊隨口迎合著孩子「好」、「嗯」,一邊雙眼不離手機,和孩子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其實這些所謂的陪伴都是無效的,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真正的「陪伴」,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就好,而是在陪伴的時候,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并根據孩子的個人特長,用飽含「愛的心和行動」去培養孩子的閃光點。


當然,陪伴也并不是要求我們時刻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能給他一個回應。


那些高質量陪伴的父母,他們是全身心的在陪伴孩子,眼睛在觀察孩子,大腦在思考孩子的行為方式,心靈在體會孩子的感受。


凡是認真、有效地陪伴孩子的父母,哪怕是通過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都能很快知道孩子的思想情緒處于何種狀態。


如果說孩子是一顆幼苗,那麼父母用心的陪伴就是成長的養料、陽光和雨露,滋養著孩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情緒穩定,對孩子非常有耐心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吼不叫,是每一位父母的一場修行。


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


卻把耐心和寬容的心,留給了陌生人。


作為一名老師和媽媽,很長一段時間,我曾經也覺得孩子是「 不打不罵不成才」。


你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即使說上一百遍,都抵不上罵一句管用。


但當我學習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后,我終于明白她為何會說「 獎賞與懲罰是在精神上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這只會誘使孩子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


獎懲對孩子來說,只會妨礙他們的自然發展,對孩子來說所產生的效果只是短暫的,無法長久下去。



當我們通過吼叫、責罰等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只是在宣泄我們對孩子的不滿情緒。


為人父母,如何控制情緒,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一門功課。


一個控制情緒的很好辦法,就是冷靜,給自己3分鐘等待時間。


為了避免和孩子引起更大的沖突,當你感覺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的時候;


可以暫時遠離孩子,自己獨處3分鐘時間,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深呼吸、聽聽音樂或者欣賞遠處的風景,總之做一些能轉移自己注意力的事情。


等情緒完全好了之后,再跟孩子溝通交流。



懂得恰當地夸獎孩子


我們在日常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專注于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而往往忽略了孩子身上的優點。


這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鼓勵和贊美,就像植物的成長需要水分、陽光和土壤。


父母發自內心的真誠鼓勵和贊美,能夠滋養孩子的心田。


有時候,一句善意的鼓勵,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台灣作家林清玄做記者的時候,曾經報道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


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的感嘆:


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應該都會有成就吧。


林清玄不曾想到的是,當年無心寫下的這幾句話,竟然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


這個小偷看到關于自己的報道之后,如同被點醒一樣,改邪歸正。



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個鼓勵的眼神,這些簡單的行為,都可能會讓一個無助的人受到極大的鼓舞。


改變一個人,有時候一句話就夠了。


肯定的力量多麼強大,如果家長能夠把這股力量引導到孩子身上,用欣賞的眼光去尋找孩子的優點,鼓勵他、贊美他,你會發現孩子真的會越變越好。


馬克·吐溫曾說:「一句贊美的話,可以讓我充實地活上兩個月。」


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值得欣喜,我們也總是不吝嗇于對孩子的夸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夸贊,都是恰如其分。正確夸獎或鼓勵孩子,可是一個技術活。


如何表揚孩子呢?


不要那種泛泛地夸贊,比如你真棒、你真聰明等; 表揚孩子一定要具體、注重孩子努力的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 讓孩子明白,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們終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如果他們得到贊揚、尊重和認可,他們會非常樂意用行動向父母表現,自己有多出色。


及時給孩子立規矩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說:


「6歲之前,父母的話是黃金,而12歲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簡言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一定要趁早,小時候不管,長大了便會管不住。


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該立規矩的年齡,及時給孩子立規矩。


那麼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最好呢?


孩子2-3歲會經歷一個「 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什麼事情都想自己親自去嘗試。


想自己吃飯,看見大人掃地、拖地,他也想去嘗試;見到大人炒菜、做飯,他也要自己做。


如果我們仔細回顧孩子的成長,就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喜歡被安排,而是喜歡自己去動手、去體驗。



因此,3-6歲這個時期,也是給孩子立規矩最好的年齡段。


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動手體驗的環境,放手讓他去嘗試、探索。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用正面的詞句, 只需要2-5條規則即可,要切合孩子年齡和能力。



給孩子做好自律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希望孩子熱愛讀書,那你自己就要捧起書本,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書香之氣的家庭氛圍。


好學、上進的家庭,大機率會養出一個追求知識、熱愛學習的孩子。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家庭熏陶,是其他教育形式很難比得上的。


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曾說:「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楊絳的父親書房里的書很多,不管什麼書,楊絳都翻一番,看一看,父親在書房里做自己的研究,楊絳就在一旁靜靜地讀書。



在父親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下,楊絳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只要遇見好書就會忍不住拿起來看進去,手不釋卷,嗜書如命。


楊絳先生之所以能成為先生,除了她個人的勤奮、理想追求之外,也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楊絳父親的教誨與潛移默化,讓她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母親的蕙質蘭心、謙遜有禮,讓她學會了淡泊名利,修煉出平和的心性。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要想有一個自律的孩子,首先得作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夠自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參照物。



在自律這一條道路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當你放下手機,孩子對手機的興趣也會減少;


當你努力上進,孩子也會干勁十足,勇往直前。


能滲入孩子心靈的,不是父母們做的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職場定律:判斷一個人工作能力強不強,有6個特徵,根本藏不住
2023/06/02
老闆對你再好,有「3條底線」打死也不能碰:悶聲做事,才受重用
2023/06/02
飯局上,越是窮人,越會有這5種表現,藏也藏不住,希望你沒中
2023/06/02
普通人做事高手做局。(建議收藏)
2023/06/02
一個成年人最好的金錢觀!
2023/06/02
想存錢,7個財務建議給你
2023/06/02
職場中遇到4種員工,開再高的工資也要留住,原因很現實!(領導別錯過)
2023/06/02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到底強不強?4個特徵隱藏不住!
2023/06/02
職場法則:工作努力得不到領導喜歡,看懂5個潛規則,別懲罰自己
2023/06/02
人到中年,要越活越現實:存錢,運動,不合群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