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師,不僅是為山區學生帶去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甘愿忍受辛苦的奉獻者,在大學校園中,有不少青春洋溢的大學生,選擇加入支教老師的隊伍,為更多學生帶去希望。
尤其是師范院校的在讀生,支教不僅能實現夢想,還能積攢豐富的教學經驗,個別學校會給有過支教經驗的學生加分優待,是學生鍛煉自我的絕好機會。
但就這樣一種以風險為前提的職位,卻仍遭到了不少質疑和諷刺,有大學生認為:支教太危險,而且毫無意義,一兩年的廉價善良,讓學生見到了「光」,離開后再親手掐滅蠟燭,這樣的教育適得其反。
一位大三的女同學,在暑假期間放棄了休息和旅游的好機會,而是選擇深入貴州貧困地區,成為一名光榮的支教老師。
結束支教工作后,她在網上發布了一則視訊, 回憶自己在支教期間的點點滴滴,意外走紅后,卻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原因是她提到了自己在支教期間,認識了一位家境貧寒的女孩,她和自己坦白:自己已經兩年沒有喝過牛奶了。
女同學聽后滿眼心疼,了解到女孩家里還有兩個孩子,公平起見 ,女同學用自己的錢給他們仨每天都買一瓶牛奶,只不過,牛奶是臨期的。
就算結束支教工作后,她也決定,要一直資助這名貴州女孩,保證她每天都能喝到一瓶牛奶,直到她成年后考上大學為止。
這樣的善舉,在其他養尊處優的大學生眼中,成為了「惡行」,一時間,網上充斥著對支教女同學的指責和嘲諷。
起先,是一名女同學質疑:買臨期牛奶給學生喝,學生喝出問題怎麼辦?你自己都不喝的東西給學生喝,你不會真的認為自己很善良吧?
緊接著有學生附和:臨期牛奶在我家,拿來喂狗都怕不安全,你居然敢給學生喝?給不起就不要給,舍不得錢還要活在自我感動中,真的很惡心。
甚至有學生質疑起她支教的目的:假意為了風險,其實不過是為了加學分罷了,就給個臨期牛奶還要發出來博關注,明顯是動機不純。
一時間,鋪天蓋地的質疑和嘲諷,令女同學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只好出面回應:自己也只是個窮學生,沒有那麼多錢,每個月只能拿出來100塊的生活費幫助他們,沒想太多。
同為大學生,筆者認為,這位支教的女大學生,比那些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 動動嘴皮子就愿意批判其他人的大學生,要優秀太多!
三瓶臨期牛奶,卻揭露了許多大學生人性的至「蠢」:自以為是的無知。這種無知體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是多數大學生缺乏生活常識,連臨期和過期都分不清,更別提是否清楚,臨期的食物要比正價商品優惠多少。
他們當然不知道,因為他們養尊處優慣了,從小到大理所當然地花著家長的血汗錢,不知道「價幾許」,也不關心家長的辛勞。
在他們眼中,臨期透露著「便宜味」,便宜的東西怎麼會有好呢?自己能不用付出勞動,就隨意選擇貴價商品,自然對臨期物品嗤之以鼻。
當然,最令人氣憤的,還是大學生把無知,當做攻擊他人的武器。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中學的教材中就有,卻少有學生把他真正地記在心里。
至于下一句「勿以惡小而為之」,更是被拋到九霄云外了,否則這些大學生也不會質疑支教老師的行為,到底是「善舉」還是「廉價的付出」。
寫在最后:
其實在這場鬧劇中,許多學生只是人云亦云,看看到別的學生嫌棄臨期商品,自己為了「合群」,為了不被「瞧不起」,也隨波逐流。
這是許多學生都有的通病:沒有自主思考和主觀的判斷。在家長眼中,臨期品是實惠的選擇,但在學生眼中,這是會被「瞧不起」的窮酸行徑。
真是令人寒心,這樣的后果,是素質教育和金錢教育缺乏的結果。大學之前,家長不提錢,寧可自己委屈緊吧一點,也舍不得短了學生。
殊不知,金錢教育的缺乏,不僅會讓學生不懂付出,更不懂回報背后的辛苦,更別談感恩之情,望各位家長共勉。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