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你總說為孩子好,但孩子卻并不開心:說說關于操控型父母的那些事

你總說為孩子好,但孩子卻并不開心:說說關于操控型父母的那些事
2023/02/10
2023/02/10

導語

說起操控型父母來,大家應該是深有同感吧?

不管自己多大歲數了,都已經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了,可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是固執地要對自己各個方面操心。

從吃得到穿的,從什麼時候睡到什麼時候起,從買什麼衣服到穿秋褲,幾乎沒有什麼事爸爸媽媽不操心的。如果你抱怨了幾句的話,馬上爸爸媽媽就會很傷心「我關心你還有錯了嗎?」

而且,我們成為爸爸媽媽之后,實際上在很多時候,和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比如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這是為了你好」。

于是,我們一方面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看到孩子的什麼方面都想要去幫他們改正一下,按照自己認為的正確的方式去改正;另外一方面,則是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識,或者說很少去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這一切往往都會被「我都是為你好」掩蓋。

掩蓋了孩子的無助與逆反,也掩蓋了父母心理上的缺陷。

「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

是的,絕大多數操控型父母的內心,都是有一定程度的缺陷的。

前段時間正好翻看了《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一書,這本出自知名情緒管理、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的,專門幫助年輕父母看清楚自己的教育缺陷,進行自我探索的書,第一次把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清清楚楚的說了出來。

所謂操控,本質上還是內心的恐懼。

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在叢林中奔跑,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會遇到什麼,對于自己的事情尚且這樣,對于孩子的事情來說就更加習慣于胡思亂想了。而這種迷霧一般的未知感,以及各種各樣的自我想象,才是恐懼的緣來。

而一個人的恐懼,可以是通過個人潛意識傳遞,也可以是通過原生家庭傳遞,還可以是通過社會公眾認知來傳遞,但不管是那種傳遞方式,其實都代表我們心理的一種缺陷,一種教育上的缺陷。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周末中午的太陽很好,開心睡醒了就要到外面跳繩。

于是和開心爸爸約定好了,只跳10分鐘就回來,而為了確定這個10分鐘,開心爸爸甚至給他帶上了電話手表,設置了10分鐘的鬧鈴提醒。

結果開心還是回來的晚了,他一進門,開心爸爸就是連珠炮般的責問:

「不是說好10分鐘,你為什麼回這麼晚?」

「你又去哪里玩了,不顧我們之前的約定」

「你要是在這樣的話,我還能相信你嗎?」

等等等等,從表面上看開心爸爸這是關心開心,關心他是不是能夠有很好的時間觀念,關心他是不是有責任感,關心他是不是能成為一個說話算話的好孩子。但這種表現的背后,更多的就是恐懼了。

害怕開心在下面跳繩的時候傷到自己,害怕開心遇到壞人,害怕開心被別的孩子傷害到等等。

只有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并且如實地表達出來,這才是遠離操控型父母的第一步,也是和自己和解的第一步。

你越害怕什麼,越會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讓爸爸媽媽害怕的那些方面。

在《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一書中,作者舉了很多例子。

比如缺乏安全感的爸爸媽媽,才會覺得孩子時不時地處于失控的狀態,才會想著用更加激烈的方式來「迫使」孩子聽話,只有孩子在自己過多的管教,過分的責罵下變得聽話,才能讓爸爸媽媽感受到一絲絲的安全感;

比如充滿了匱乏感的爸爸媽媽,才會在孩子面前沒有底線,才會把自己童年沒有享受到,童年想得到卻一直沒得到的東西,一股腦的擺在孩子面前。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至少在東西放在哪里的一刻,自己內心的缺憾圓滿了不少;

我們常說原生家庭,其實很多時候,爸爸媽媽的情感缺陷都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些情感缺陷又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發生,原封不動的出現在孩子身上,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以及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這些情感缺陷,在絕大部分的爸爸媽媽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

孩子就像手中的沙,攥的越緊,流逝的越快

事實上,孩子都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有著屬于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或者再準確一點地說,在很多事情上,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

也許一次兩次,操控型父母確實是能夠改變他們的想法,但時間長了,這種改變的力量就會變得微乎其微,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以及逆反。

這時候,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良好的親子關系,從認識自己開始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孩子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心理缺陷,看到自己內心的小孩,看到讓自己更好的契機;從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能找到困擾自己問題的答案,能找到自己焦慮的根源;孩子在不斷地成長,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