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楓子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一件事。
她和女兒聊天,感慨女兒這一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學東西!
女兒反駁:「我們這代人更羨慕你們這代人,你們才是太幸福了。」
為什麼呢?
女兒說:「 你們大人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
每天7點到教室,一坐就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繼續寫作業,還要寫到11點半。
最后,連周六周日也都被占上了。
這不是一天,是12年啊。
李玫瑾聽完后,心想: 這人不瘋才怪呢!
是啊,這一代的孩子不愁吃穿,但承受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就拿我女兒來說,不過初一,每天寫完各科的作業,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沒有時間運動,睡眠常常不足,學習狀態不佳……
明明很努力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每天大家都在你追我趕,壓力特別大。
前天晚上,女兒寫作業時突然崩潰大哭:「 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媽媽,我不想讀了!」
我提議請假一天,去逛逛,散一下心,女兒的頭更是搖得撥浪鼓似的:
「 大家都在學,我不學了,就要被比下去,而且休息一天,我還要補更多的作業……」
那一刻,我只剩心疼,難受。
現在的孩子,背著最重的書包,生活在高壓又內卷的環境,真的很容易出現問題。
我不禁思考,自己還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給孩子支撐,做孩子的依靠
在小紅書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
女兒在省重點讀高三,成績不錯!
發揮好,能進年級前五。發揮不好,也能考個年級二十左右。
學校要求,高三學生無特殊情況必須上晚自習。
但女兒卻很明確的表示不想上晚自習。
女兒說:
每天早上6點半出門,晚上10點半才能回家,就像個被放逐的人形機器。每次一抬頭就是烏壓壓的人頭,大家都低著頭,背影都是焦慮,我太窒息了。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待個15小時,我感覺氣都喘不上來……
女兒的話讓媽媽心都揪了起來。
斟酌再三,媽媽下了個瘋狂的決定:
讓臨近大學聯考的高三女兒,不再參加學校的晚自習。
找醫生開醫學證明,向老師申請解釋,一番周折后,女兒終于逃離了晚自習。
沒了晚自習,女兒每天4點50就能到家,雖然還是很忙碌,但女兒明顯開心多了,學習也有了奔頭。
如今的教育大環境下,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向前奔跑,也都是肩負重重壓力,堪堪前行。
作為父母,我們雖不能分擔,卻可以想辦法給孩子解壓。
在所有壓力都在擠壓孩子的時候,做孩子的減壓閥,成為支撐孩子前行的力量。
有父母做依靠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壓垮。
節奏慢下來,讓孩子從書本中走出來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一度提倡, 家長要還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
女兒上小學時,班上的小朋友一到周末就像趕場一樣去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但她卻堅持女兒只在周六學芭蕾,其余時間都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館、博物館等地方玩。
即便女兒上了高中,她也盡量讓女兒在周六花一天時間完成所有作業,然后空出一天的時間,一家人在一起 或者做家務,或者游玩。
目的就是讓女兒 一周有一天徹底放松的時間。
為了幫助女兒解壓,劉稱蓮甚至帶著女兒深夜飛往內蒙古,只為實現女兒看流星雨的夢想。
那時,凌晨4點,零下15度,周圍是空曠的荒原,只有他們一家三口依偎著,感受一道道流星劃破黑夜的震撼。
劉稱蓮說:
「這是一個十分瘋狂的決定,但如果時光倒流,我仍會堅定的選擇帶孩子去。
這樣的實際行動,能夠更好的支持孩子的內心,這遠比簡單的安慰來的更加有效。」
在這樣的氣氛下,孩子才會徹底放松,精神也會變得愉悅。
有句話說的好:每個人的起跑線很短,長的是整個人生。
學習就是一場長跑,張弛有度的孩子,才能卯足了精力向前奔跑。
所以, 適時讓孩子從書本中抬起頭吧,有時間休息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
讓孩子知道,人生有很多種活法
兒童心理學專家威廉•戴蒙,給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議就是:
不要讓孩子對標你以為的優秀者,因為孩子和孩子不一樣。
欄目《少年發聲》中,有一個女生小黎,從二年級開始,她就被灌輸了一套價值觀:
「要多學一點,不然小升初就考不到好國中;
考不到好國中,就考不到好高中;考不到好高中,就考不到好大學;
考不到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你這輩子就完了......」
小黎在這條路上被越逼越緊,最后確診抑郁癥,多次計劃自盡。
人這一生,明明有很多條路可以走。
可有的父母,偏偏喜歡把孩子的路走窄,逼孩子入窮巷。
清華大學的客座教授龍平,講過自己家三個孩子的故事。
老大、老二都很優秀,唯獨老三成績特別差。
二年級的心算,正常孩子5分鐘解20道題,可老三5分鐘只能解5道。
孩子學習不行,他便果斷放棄惡補功課,細心觀察下發現女兒身上優點很多。
第一,很擅長和人打交道。去公園,能和剛遇見的園丁師傅請教各種花的名字、特性。
第二,喜歡畫畫,見到什麼都愛畫一畫。到了飯點,寧愿不吃飯也要把畫畫完,而且越畫越有感覺。
龍平教授積極引導,為「學渣女兒另謀了出路:要麼走演講,要麼朝藝術方面發展。
為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
不是考不上高中,就是廢物。不是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出息。
學習的路走不通時,孩子理應還有千千萬萬條的路,通向陽光大道。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五顏六色的人,都染成同一個的顏色。
愛孩子,就是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去看見孩子的優點。
因材施教,為孩子的人生多找幾條出路。
一位心理學老師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內卷之下的孩子,就如同超市里那些堆成小山的西紅柿。
為了能更快成熟、色澤更亮麗、個頭更飽滿,它們一開始就被打了各種催熟劑、膨大劑。
以至于,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卻賣不上好價格,吃起來也無滋無味,失去了西紅柿原始的甘香清甜。
這就好似很多的孩子,為了有個好成績,好名次,透支了太多的心里能量,最后哪怕考上了好大學,卻成了一個空心人。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習固然重要,成績固然重要。
但這一切,都不如孩子的身心健康種重要!
愛孩子,就是要給孩子釋放壓力的出口;
愛孩子,就是要看見孩子本來的顏色;
愛孩子,就是要成為孩子永遠的退路。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