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媽媽的「罵人語錄」笑上熱搜,我卻越想越后怕

媽媽的「罵人語錄」笑上熱搜,我卻越想越后怕
2023/02/10
2023/02/10

看到一個讓人「笑到頭掉」的熱搜,不能獨享,必須分享給大家。


#媽媽罵人真的很有一套#點進去一看,好家伙~全是媽媽們平時罵娃時的段子~

@微博熱搜,侵刪


全篇不帶臟字兒,可罵得是相當精辟,果然天下段子手歸來還得是媽媽!

「我媽說我走路像老鱉伸著頭!」

「我喜歡穿新買的衣服,我媽說狗窩藏不住新饃!」

「我夾菜總夾得少,我媽說我大口夾菜能把菜嚇死!」


還有這些聽起來就好扎心:

「我媽一生氣,就說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

「我媽說要不是不能亂丟垃圾,早把我丟了!」


忍不住翻看了這看都看不完的無數條【媽媽罵人語錄】,真心好奇,媽媽們都是怎麼想到這些罵娃狠話的?


下面評論區有位網友一語道出真相: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尤其是咱們這輩兒,好像大部分小時候都被媽怒懟過吧?再回想小時候,姥姥也會這樣罵媽媽......


媽媽的話,黑洞VS發光體


綜藝《少年說》里有個片段,13歲的女孩當眾吐槽媽媽:「媽媽嘴那麼毒,生活一定過得很苦。」

綜藝《少年說》,侵刪


一個剛上國中的小女孩,已經學會懟人于無形,隨著女孩的展開訴說,原來這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


有一次女孩打電話告訴媽媽自己考試沒考好,媽媽馬上就開啟了挖苦模式:

綜藝《少年說》,侵刪


女孩哭著說,媽媽的「毒舌」,讓自己特別受傷。


但是在無形中, 孩子在父母的毒舌教育下,也學會了用犀利的話語去保護自己易碎的內心 ,而心中的傷痕,一點也沒少。


《增廣賢文》里有句很經典的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記得有位心理專家說過:


語言的力量,往往就在無形不知處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軌跡與心理世界。


在心理學理論里有兩個詞匯,名為 「黑洞」 「發光體」


「良言」就像是一個「發光體」,照亮孩子的心靈;

「惡語」則就是那個「黑洞」,吸走人身上的精氣神兒。


有這樣2組媽媽與孩子,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不同。

A組: 孩子興沖沖地給媽媽展示自己用彩泥捏成的小兔子,媽媽忍不住吐槽:

B組: 同樣是孩子給媽媽看自己畫的「大作」,盡管看起來「四不像」,但媽媽的第一反應是:


兩組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可以看出:

A組媽媽說得話, 語言焦點是偏向負面,看見的先是缺點;

B組媽媽則 偏向正面,話語也很溫暖激勵。


給人的直觀感受也很明顯,A組媽媽的話讓人難以接受,B組媽媽的話聽著就讓人感到高興。


所以,不要小看父母的一句話,對孩子的影響是難以置信的深遠,你對孩子說什麼樣的話, 決定孩子走向光芒,還是墜入黑洞。


媽媽說我笨,我就是笨


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句話: 當父母罵孩子時,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在某平台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從小生活在父母「毒舌」陰影下,小時候最常被父母罵的一句話就是:


盡管他知道,這可能就是父母的口頭禪,但每次聽到心里, 會一次次潛意識里告訴自己: 「我就是笨、就是傻、我一文不值!」


如今,這位網友已經結婚生子,也依舊延續著父母罵自己的方式,去罵自己的孩子,他說:

「小時候的烙印讓我無法認同自己,我的孩子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有人會說,咱們小時候都是被父母罵大的,怎麼現在的孩子心理這麼脆弱了?


我只想說,時代不同了,如今的教育觀念在進步,更注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雖然我們以及父母那輩兒大多都是這樣過來的,但不意味著,我們也要像父母那樣的教育方式去對待現在的孩子, 這其中的痛,既然都懂,為何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再承受一遍?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一位媽媽的教育觀念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有個片段,嘉賓傅首爾夸獎了小男孩徐進凱,小進凱第一反應竟是: 「我沒你說得那麼好!」


因為他的媽媽在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侵刪


具體是如何嚴格的呢?小進凱在節目中吐露了心聲: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侵刪


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活在父母否定下的孩子。


父母正在用帶著「刺」的愛一針一針地將原本天生自信閃亮的孩子,「扎」得體無完膚,黯然無光, 讓孩子越來越無法認同自己,愛自己。


心理學有一個防御機制的說法,叫做 【投射性認同】


無論父母開玩笑也好,言辭俱厲也罷, 只要是負面評價的話,那麼孩子就會照單全收,當成對自己的「審判」。


在《原生家庭》書中也能找到對應的解釋:

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一定是。


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


所以請相信, 別人的十句好話,都比不上父母的一句輕蔑與否定,你的所有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行為反應的指南針。


父母會說話,孩子才幸福


好好說話,是打開對孩子良好教育的第一扇大門。


但養育孩子,怎麼可能不帶情緒地和孩子說話呢?

當孩子真的表現糟糕的時候,怎麼和孩子說話才能溫和有效,還不傷孩子心?


語言焦點,放在正面

普通的「彩虹屁」大家都會說,但是浮于表面的夸贊并不能說到孩子心坎兒上,達成相互認同,更主要的是,咱看著孩子表現不好時,也夸不出口啊~


這里提到一個 「語言焦點轉移法」


當我們看到孩子表現不好時,我們的目光、思想和語言都會整齊劃一地傳導給大腦:「熊孩子表現太差勁了,必須罵他!」


這就相當于給了我們一個信號,此時更要做的是 保持冷靜,試著扭轉焦點 去找尋孩子的正向表現(當下的優點所在),然后再用語言強化孩子的行為。


舉幾個例子~

做作業磨蹭→ 「今天作業這麼多,媽媽看你一直在寫,特別努力,如果能在吃飯前寫完就更厲害了。」

在墻上亂涂亂畫→ 「你這個想法挺有創意,說說你是怎麼想出來的,真希望你能畫在紙上,媽媽就能收藏起來了!」

挑食不吃蔬菜→ 「我看你每次吃肉肉吃得都特別香,真好,如果蔬菜也能吃光光,那就是吃飯小能手!」


總而言之,養孩子就是要講究說話的藝術,如果將指出孩子缺點的話這樣去說,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


自然也會想要回應父母的期待,變得更好,為之努力。越努力,越自信,越幸福。


難免責備,音量要小

一個家庭,不出現責備的聲音也不太正常,畢竟大家都不是機器人, 況且有時孩子不說,真不聽話。


但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不聽話,那麼也請在責備孩子的時候, 放低音調


李玫瑾老師提到:


有一個關于聲調對教育影響的研究發現: 當對孩子的責備聲音越小時,孩子越能認真地聽進去,教育的效果越強。


高貝聲調的責罵 ,會讓孩子的腦激素水平升高,變得無法冷靜思考,情緒低落郁悶;


降低聲調的話語 ,能讓孩子保持大腦理智,情緒穩定,善于思考。


口出傷娃,及時補救

最后一點,做父母的,都不是「神仙」。


外界壓力因素和內部情緒影響,往往很容易因為孩子一個調皮搗蛋和犯錯,就刺激到一觸即發的怒氣, 這很正常


如果吼罵了孩子,也不用一度陷入自責情緒里, 及時補救,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個詞叫作 【南風效應】。指的是南風吹來時,就像是溫柔地輕拂,讓行人感到很溫暖,于是解開御寒的大衣,接受南風的擁抱。


忍不住罵了孩子后,一定要主動抱抱孩子,蹲下來誠懇地告訴孩子: 「對不起,媽媽剛才情緒不好,說的那句氣話讓你傷心了。」


這會讓孩子理解,媽媽剛才兇我只是因為我的行為做錯了,但是她還是愛我的媽媽。


「災后重建」對孩子的內心就是一場溫暖的愈合, 讓孩子感受自己的一切感受都被父母看見,自己值得被愛。


喚醒孩子的內在力量,有時就在于父母的一句話,好好對你的孩子說話,TA才會擁有幸福的能力!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