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育兒過程就像是一項建筑工程,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帶娃方式,最終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都說,一個女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工作有貴人相助,生活有老公疼,孩子有老人幫忙帶」
所以,每逢遇到那些上有老公疼、下有老人疼的寶媽,內心都會悄然 羨慕一番
堂姐小雨就是這樣一位幸福的媽媽
2歲半女兒一一,自從出生后就一直由姥姥和奶奶換著照顧
兩方親家也相處得親如姐妹
姥姥說「女兒小雨是幸運的,遇上了比親媽還疼她的婆婆媽」
奶奶說「人家把閨女養那麼大,現在放心地交給我們家,我一定要加倍疼愛小雨,不能讓她受委屈」
在我看來,兩邊都是 通情達理的老人,她們因為 善解人意而結緣,也因為疼愛自己的孩子而相處得親如姐妹
可共同帶娃過程總容易發生尷尬的一幕,那就是明明兩邊老人換著照顧一一,奶奶一來就立馬不要姥姥了
這件事表面上或許是不動聲色,但一向 傾力付出的姥姥,內心多少會有些心酸、失衡
有時候也會 醋溜溜地說:「到底是奶奶呀,血緣親終究是不一樣」
那事情真相真的是「親奶奶疏姥姥」嗎?不,我認為很大程度都是受到帶娃理念影響
正如姥姥奶奶同樣愛孩子,孩子也愛她們,只不過是對每個人所寄托的情感不一樣罷了
接下來,通過一一的成長足跡來揭開姥姥、和奶奶的不同帶娃理念:
0~6個月時
這個月齡階段的一一,就是一個愛生病、還特別愛哭的小家伙
每逢一一生病時,姥姥和奶奶都會在一起共同照顧寶貝
如果寶寶在姥姥家、奶奶就跟著,如果奶奶 忙不過來,姥姥也會 隨叫隨到
大概因為姥姥之前做過大手術,也因為奶奶身上的特殊責任感
在照顧孩子方面奶奶都是客氣大過于體力勞作,累的活、孩子哭了,都會自己攬過來不讓姥姥累著
所以,奶奶這種較于 客氣、禮貌的主觀理念,也從帶孩子的 時間密疏、情感依賴上產生一定區別
尤其是對于月齡比較小的baby,正是屬于情感依戀的培養、和初建黃金期
像孩子一哭就抱、一有需求就滿足的 揮之即來,自然就很容易因為相處依戀而產生情感依戀
6~12個月時
6~12月是需要添加輔食的階段
為了協助小雨斷奶成功,也為了添加輔食時能做個幫手,姥姥專門從鄉下進城
果然,姥姥一來多個人手到底是不同,帶娃的日常也因為 分工協助而輕松很多
因為奶奶心細又身體素質強,帶娃的 體力活基本上都是奶奶負責,奶奶也因此和一一的相處時間更久
而姥姥呢,比較 擅長烹飪的細功慢火,在家里制作 營養餐也是豐富生活的一種付出,可姥姥和一一的獨自相處時間就會相對于比較少些
如此一比較,受到各自身體狀況、和擅長不同的理念影響,平日照顧一一時間多一些的奶奶自然是占據優勢
而小朋友小的時候就是那樣,和誰 相處時間久就會產生更深的情感依賴
尤其是斷奶、或者生病時是心靈最為脆弱的階段,這個過程誰陪伴得多,孩子就容易把這段特殊的 陪伴之情化作情感依賴而留存心底
特別是在生病、難過、或者害怕的時候,就會成為特別渴望、依賴的心靈慰藉
這就是來自脆弱階段時產生的特別情感
12~18個月時
進入爬、走、跳年齡段的一一,看起來格外 淘氣好動
因為一次意外,一一在奶奶的照顧下不小心被小面積燙傷,好在穿著厚厚的棉服受傷程度也降到了最低
那一次后,奶奶照顧一一的時候會更加仔細、負責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
吃飯的時候,奶奶從來都是先 手把手地把一一喂飽之后才想著自己吃飯
這種 盡職盡責的帶娃理念,可以說從情感、生活、乃至生理上都產生依賴
就像是習慣晚上睡覺前喝奶一樣,習慣一旦產生就容易成為 極度依賴的事情,如果睡前沒有喝上奶,那 一整夜可能都睡得不夠安眠
而姥姥就不同了,一一若是在姥姥家里住著,就會比較注重 飲食搭配、和 日常習慣
比如,晚餐要是 吃得過飽睡前就不會再喝奶,即便是一一耍橫哭鬧也不允,在姥姥看來,吃得過飽容易 消化不良、對健康也不利
若從小朋友喜歡的「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長習性來說,在誰家里更能吃香被滿足,自然就一目了然
因為想要被滿足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環境,在之前可能還不太懂,直到某一天因為碼字太辛苦而睡了一整天后,我覺得第二天特別排斥碼字,甚至還思考著「要不要換份工作」
瞧吧,人性就是懶惰、也尋求安逸環境,小朋友也不例外
當然,也不是說奶奶就比姥姥更愛孩子,而是不同帶娃理念給孩子帶來的不同情感依賴,若暫時離開這份需求,那親密而深厚的感情依然還是在的
18~24個月時
18月的一一,因為奶奶老家的父母生病需要照顧,不得不暫時經歷離別之苦
頭一、兩天時,一一哭著喊著「要奶奶」,奶奶也是隔著屏幕悄悄擦眼淚
大概經歷了3天時間適應后,一一很快就和姥姥打成一片,房間里還經常傳來 嘻嘻哈哈的快樂聲音
可在這個說大不大、說小又不小的年紀了,姥姥卻發現一一的 生活自理問題特別差,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要手把手喂,需要尿尿也從來不吭一聲
在姥姥看來,手把手喂飯、或者經常尿褲子,這些都是小事也不是大人偷懶不愿意幫忙
如果孩子小時候不慢慢培養這些自理技能,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 臨時現學就沒有那麼輕松了
于是,在姥姥好不容易和一一獨處的大半年時間里,她們基本上都圍繞著生活自理習慣
有時候一一不愿意或者發脾氣、耍橫了,姥姥也不向奶奶那樣好說話,如果尿褲子了,就會讓一一自己去取一條干凈的褲子
用姥姥的話來說,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體會到自理的樂趣
所以,姥姥的帶娃標準就是讓一一多參與自理勞作,比如自己扔垃圾、用勺吃飯、穿一些簡單的衣褲
2歲半時
當一個 世事無憂的小公主,慢慢成為一個獨立的小人兒時,奶奶的每一次視訊通話,都能看到一一那委屈又好笑的淚眼婆娑
其實,奶奶知道自理能力的 重要性,也特別愿意把一一培養成 獨立堅強的小姑娘,可一遇到小家伙 撒嬌耍賴的時候都被打敗了
這次在姥姥的慢慢教調下,一一身上的 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方面提升
尤其是知道自己吃飯、也知道扔垃圾,甚至尿尿也知道要上廁所的改變,讓奶奶大吃一驚,同時也特別感謝姥姥的 用心教養
盡管每次姥姥和奶奶相見時,一一還是纏著奶奶多數一些,但姥姥也不會太多吃醋
而經過大半年的 朝夕相處,早已經讓姥姥讀懂了一一的那份「小心思」,這只不過是在奶奶身上更能 尋求滿足而已
這一點,從生活細節就可以看得出
像姥姥和奶奶換著帶娃的歲月里,彼此經常會因為各自的 家務事而短暫離開,離別時固然也有不舍,但一一的內心安全感極強
她知道:「奶奶(姥姥)是有事離開,過不了多久就會再回來」
所以,對于奶奶和姥姥的 暫時離別也都表現得比較自然,每次分離時都會獻上飛吻、再做個拜拜動作
我認為,一一的這份 內心安全感就是對奶奶和姥姥的深厚感情,因為愛所以適應,也因為愛而產生內心安全感
總體來說:
姥姥和奶奶換著帶娃的一路成長里,她們是成功的,沒有整日里的雞毛蒜皮小事
帶娃歲月里,盡管也曾因為一一的暫時親疏而產生內心失衡,但兩邊老人對孩子的愛卻是真摯而美好
她們也用各自不同的帶娃理念、和愛孩子方式,讓寶貝擁有了童年色彩里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一個是被愛的內心安全感
另一個是獨立堅強的自理能力
實際上,育兒帶娃的 教育理念就該如此,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我們在陪孩子成長的那段歲月里,既要做到足夠愛、又要幫孩子長出屬于他們自己的 成長鎧甲
當然,育兒光是靠一人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全家 齊心協力才能開出美麗的花骨朵
父母方面,夫妻搭配才能干活不累,爸爸白天忙工作、晚上要回家多陪陪孩子,媽媽白天忙完家務、忙孩子,晚上可以把孩子的輔導和監護責任交給爸爸
一家人 分工明確、有商有量,孩子才能充分地感受到充滿愛的內心安全感
老人方面呢,隔輩帶娃最容易出現教育理念的 不同分歧
但換一個角度來想,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把孩子照顧好
既然如此,多一份體諒、多一些溝通,才是最好的家庭相處模式
正如小雨家庭里的姥姥和奶奶,她們的 善解人意、通情達理就是兩個家庭最需要的品質
不為小事斤斤計較,一切都以「為孩子好」成長的理念而朝前方看,這種 輕松而和諧的家庭環境下孩子的成長自然不會太差
反之,如果家庭環境整天 吵吵鬧鬧、雞毛蒜皮小事不斷,孩子也會在焦躁的環境里 哭鬧不安,甚至從小容易養成暴躁、自卑的不良情緒
那麼,關于育兒帶娃的教育理念還有哪些不同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