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孩子為何總屢次失敗?掌握這6個心理效應,讓立規矩不再犯難

教育孩子為何總屢次失敗?掌握這6個心理效應,讓立規矩不再犯難
2023/03/14
2023/03/14

文/蘭媽談育兒

前幾日,和朋友聚餐時目睹了這樣一幕

一對年輕夫妻帶著5、6歲兒子,還有奶奶在隔壁桌吃飯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那個小男孩一直在鬧脾氣

為了讓孩子盡快安靜下來,全家更是 齊齊上陣安慰

媽媽說:「別鬧,吃完飯帶你去游樂場玩」

爸爸說:「你聽話我給你手機看會動畫片」

奶奶說:「乖乖,別生氣了,奶奶馬上就帶你去買玩具」

在眾人 你一言我一語的輪番上陣哄娃里,也不知道是哪一句話觸碰了男孩的「逆鱗」

只見,小家伙轉過身的工夫就狠狠地踩了奶奶一腳,還反手「啪」地甩了奶奶一巴掌

老人有些尷尬地緩解氣氛說:「哎呦,我的乖寶貝手勁是越來越大了」

媽媽在一旁當場驚呆, 耐心全無地開始教訓孩子說:「怎麼可以對奶奶動手呢,趕緊和奶奶道歉」

看了看媽媽,男孩沒當回事,反倒是奶奶激動地回應:「別嚇到孩子,道什麼歉,他又不是故意的」

媽媽捋了捋頭髮說:「人生百年、立于學,就是年齡小才更要管教,像我們給他立規矩總是三番五次失敗,這家伙呀就是算準了您會護著他」

給孩子立規矩為什麼屢次失敗?聽完這位媽媽的話感觸很深

正如,孩子長大后會成為什麼樣子就隱藏在孩子的幼年間

像那些有遠見的父母,也都是該疼的時候疼、該立規矩時也不能含糊

當然,孩子如果真的有那麼好教育、聽話懂話,那就不叫孩子了

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時總出現「規矩不管用」,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策略,只有先學會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比如,以下6種心理效應就可以讓立規矩這件事更簡單一些☟

01

禁果效應:別輕看孩子的好奇心

5歲男孩小魚,是一個喜歡踩泥坑、下雨天還在外邊亂跑的小家伙

媽媽為了小魚兒成長得更 茁壯健康,特意從小給娃立了很多規矩

下雨天不能亂跑、出門必須穿好雨靴,可石頭偏偏討厭撐傘、還喜歡光腳踩泥坑

媽媽希望每天早上吃一個雞蛋、喝一杯牛奶增加營養,娃偏偏「不要,不要」

放學后 囑咐早一點完成作業,石頭每晚都喜歡 磨蹭到半夜

周末放假希望孩子好好休息,他又總是趁人不注意就四處亂跑

總之,媽媽越是禁止的事情、石頭就越想要較勁去做…

石頭的較勁心理,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也被稱為潘多拉效應

相傳,潘多拉是人間的守護女神,保護著人類的安寧與和諧

有一天,統治世間的天神宙斯交給潘多拉一個神秘盒子,還特意叮囑說:「這里邊的東西很重要,千萬不要打開它」

這種強烈的神秘感 喚醒了人心的好奇

終于有一天,潘多拉招架不住對神秘盒子的引誘,她私自打開了盒子

而盒子里裝的邪惡也因此 釋放出來,于是戰爭、災害、病痛和禍端統統降臨人間

神秘的盒子如此,孩子的成長的 較勁行為也是如此,大家也別小瞧了孩子的 好奇心

媽媽禁止5歲小魚不能亂跑、踩泥坑,和宙斯交給潘多拉神秘盒子一樣

在禁果效應里,大家只是簡單地告知「不能那樣做」,卻沒有告知為什麼不能那樣做、或不遵守規則會承擔怎樣的后果

像這些簡單禁止不僅無利于規矩建立,反而是在喚醒好奇、破壞規矩

所以,立規矩的同時也別忘了告訴孩子「破壞規則會承擔怎樣的后果」

02

熱爐效應:受「燙」才能嚴肅對待

朋友的3歲兒子軍軍,也是一個特別喜歡玩水的小家伙

有一天,媽媽把晚飯做好之后喊軍軍去洗手吃飯

等到飯菜上桌都過了好幾分鐘,發現軍軍還在衛生間里沒有出來

在喊了幾次依然還沒有應答后,媽媽就趕到衛生間查看情況

結果發現軍軍根本就沒有認真洗手,而是躲在衛生間玩起了「泡泡水」

看著水龍頭嘩嘩流著,再看看新買的洗手液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量

媽媽趕緊上前拿毛巾收拾爛攤子,嘴里還不停地嘮叨說:

「都說了洗手吃飯,你為什麼還不來」「飯都盛好了,再不吃就要涼了」「現在趕快把手擦擦,然后去吃飯」

本以為嘮叨幾句孩子就能乖乖擦手吃飯,沒想到越是提醒孩子越是無動于衷

并且,還出現一件特別氣惱的現象:媽媽剛關了水龍頭、軍軍又立馬打開

就那樣,經歷幾次 爭鋒相對后媽媽所剩的 耐心全無,她不顧軍軍的掙扎強行把小家伙拎到餐桌椅上

聽說,那天晚上軍軍賭氣沒有吃飯,媽媽也生氣地懲罰軍軍:餓了不會準備飯,更不準吃零食

等到第二天早上起床之后,軍軍第一件事就是喊媽媽「我餓了,我要吃飯」

那次過后,軍軍便很少出現吃飯缺席、或者故意在飯點做其它事情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孩子明知道會承擔怎樣的后果、還非要去觸碰

這個時候又回歸禁果效應:「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較真」,與其 費盡心思阻止,不如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軍軍賭氣不吃飯承擔挨餓后果后才知道守規矩,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熱爐效應

正如,燒紅的鐵爐子不遵守規則去隨意觸碰就會被灼傷

我們不提倡對孩子隨意懲戒,但立規矩時一定讓孩子自我承擔后果

比如,不按時吃飯會挨餓,不好好寫作業會被老師追究,不能早睡就無法早起上學…

讓孩子試著做自己的「小主人」,當他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時,這就是規矩里的規則意識形成

03

破窗理論:破例一次就得寸進尺

給孩子立規矩,是一件長期性、習慣性、還具有一致性的原則性警惕

當你破壞原則、缺乏一致性時,立規矩就很難形成一個好的結果

鄰居女孩蕊蕊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8歲蕊蕊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長期外出務工,平時都是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為 獨生子女的原因,蕊蕊平時不是和玩具為伍,就是以電視、iPad、玩游戲為主

而長期和電子產品打交道,也對蕊蕊的視力有著很大影響

為了戒掉電子產品,奶奶給蕊蕊立規矩:「每天最多只能看30分鐘動畫片」,手機、iPad上學日不可以接觸,等到周六日可以適量寬松允許」

在規矩的束縛下,本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慢慢發展

可一次生病的破例讓立規矩這件事最終化為泡影

那是一個周末,蕊蕊因為咳嗽不舒服被奶奶要求多喝水,蕊蕊不聽

奶奶就提出條件:「如果你把這杯水喝了,就讓你多玩20分鐘手機」

就這樣,一次破例就讓蕊蕊形成了 得寸進尺的由頭,不是裝病、就是故意耍賴騙取手機

幾次下來,奶奶招架不住 軟磨硬泡也就一一應了,而立規矩也因為不斷破例而 不了了之

蕊蕊的情況在心理學上是屬于 破窗效應,當你破例打開一扇窗戶,或者破壞一扇窗戶沒有及時修理時,最后都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破壞影響

而立規矩卻不遵守規矩,最后也會導致規矩自動作廢

所以,給孩子立了規矩就要認真遵守,小孩如此、大人也是一樣

當孩子想盡辦法騙取同情、或者挑戰規則時,堅守規矩是一方面,維持人情味也是一方面

比如,孩子生病想要玩會手機時,我們要弄清楚孩子需要的是情感、和心理安慰,并不是手機

陪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游戲、玩一些有趣的親子游戲,做好用心用愛去陪伴孩子,自然就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04

登樓效應:學會大目標、小步走

立規矩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亂扔東西,從上幼兒園開始,喜歡做手工的她,平均每天都能造出一垃圾桶紙屑

最讓人氣憤的是,這些紙屑從來不會被主動扔進垃圾桶,而是故意散落在家里的每一個角落

可能是臥室、床上、衣兜,也可能是水池、馬桶和沙發一角

看到家里經常亂如垃圾堆,我向女兒立規矩說:「廢棄的紙屑一定要扔進垃圾桶」

起初,這件事并沒有被重視

看到規矩無效,我甚至還警告說:「等做手工的材料被用完后,不會再買新的」

本以為如此后果承擔能讓女兒 節儉、收斂一些

沒想到,倔強的丫頭擺出一副「不買就不買」的架勢,手工材料被霍霍后,就開始拿剪刀去破壞絲帶、襪子、窗簾、甚至衣服

典型的「不給買,我就自己找東西剪裁」,讓我頭大了幾分

後來,偶然間看到了心理學上的登樓效應很有感觸

登樓需要一節樓梯、一節樓梯地走,在心平氣和下才可以更好地登頂,給孩子立規矩也適用于此

當明白立規矩不能操之過急后,我開始轉變教育思路

首先,通過拍視訊、錄視訊的方式,讓孩子從第三視角看到滿地紙屑的凌亂畫面

其次,給孩子準備一個手工制品的收納盒,孩子需要的所有東西都可以收納備用

最后,鼓勵孩子主動參與家務活,通過勞作養成整理書桌椅的良好潔凈習慣

就那樣,在大目標、小步走的教育思路轉換下,不到半個月時間家里就回歸了當初的潔凈干練

05

手表定律:立規矩前先統一戰線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群猴子生活在森林里,它們每天都過著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有一天

一批游客來到森林參觀不久,一只叫做小可的猴子就撿到了一塊手表

聰明如小可,它拿在手里 仔細端詳一會很快發現了手表的時間用途

之后就是搖身一變,成為了森林里的「 一家之主」,其它猴子都好奇地拿很多好東西上門討好

自從小可過起了 眾星捧月般的生活后,它覺得好運都是從擁有手表開始的

于是,小可每天都到森林四處溜達、就為了多撿幾塊手表

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巡邏后,小可也很快就擁有3塊手表

可3塊手表并沒有給它帶來3份好運,反而因為每塊手表的時間指向不同,讓小可陷入了困惑

很快,小可也因為無法提供準確時間而被推下猴王寶座

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也告訴我們:規矩如時間,統一標準會更容易實施

舉個例子

孩子上幼兒園前,爸爸定規矩晚8:30睡,早6:30起床

媽媽受不了孩子撒嬌耍賴,總是在原有的時間基礎上拖延10分鐘、20分鐘

慢慢地,在雙重標準下孩子肯定擇利去弊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前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的 統一性,最好是全家一起執行同一個標準

當一個家庭里的所有親人都是晚8:30入睡后,即便是孩子短期還不能適應,但隨著統一標準影響就會慢慢形成長期習慣

06

胡蝶效應:孩子需要潛移默化影響

王女士的女兒甜甜,今年6歲了

從小在留守環境中成長的王女士,受到缺愛遺憾影響,一直特別注重和自己女兒的親情培養

生活中的甜甜也是典型的 掌上明珠,想要的東西幾乎都會被一一滿足,母女之間的關系更是如好朋友一樣親呢友愛

可就在前幾天,王女士正在上班時突然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

原來,甜甜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她把人家的書包翻得 亂七八糟,還把自己不要的文具都扔在同學的桌子上

這樣的「不禮貌」行為被王女士知道后,她先是帶著甜甜對同學真誠道歉,隨后又到沒人的地方了解真相

當王女士問:「你為什麼要翻同學書包、把自己不要的東西扔到別人桌子上呢」

甜甜一臉無辜地說:「我是喜歡他們,才那樣做的」

原來,這對母女的日常相處不拘一格,王女士經常翻甜甜的書包,試圖了解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況,甜甜也經常把不需要的東西往媽媽懷里一扔

就這樣,甜甜的 大大咧咧、和 不拘一格性格也延續到了學校,甚至滲入到和同學的日常相處中

這種 連環性延續就是心理學上的「胡蝶效應」,所披露的意思是從細節上注重孩子的習慣、和品質發展

正如,爸爸媽媽平時在家里隨便亂翻孩子東西,孩子到學校也會隨便亂翻同學東西

細節成長決定孩子的品質、和習慣形成,父母也是孩子成長里的第一任老師,平時怎麼和孩子相處,孩子也會受到怎樣的 潛移默化影響

如果孩子平時經常有「不禮貌」的行為,就需要從 親子相處中找找問題,經常對孩子說「謝謝」、「對不起」、「請你…」,這些 禮貌用語就會慢慢成為孩子的禮儀修養

品質教育如此,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孩子經歷了禁果效應、熱爐效應、破窗效應、登樓效應、手表定律后,孩子在立規矩上還差點意思,他們缺乏主動、積極、和良好習慣意向

這個時候就要注重心理學上的胡蝶效應了,即:幫孩子立規矩,不如陪著孩子一起守規矩

當我們可以陪著孩子正確表達、或處理各種生活難題時,孩子對父母的 信任度會因此提升,親子關系也可以在更 飽滿的狀態下投入積極參與

畢竟,一個給孩子立規矩、指揮他們如何做的家長,和跟著孩子一起立規矩、守規矩的教育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麼,關于給孩子立規矩總失敗這件事情,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