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五一小長假來了
身邊有些家長商量帶孩子去xx地方旅行放松一下
還有一些家長嘴巴就像是上了機關槍一樣,突突突地對孩子嘮叨個沒完
朋友跳媽就是屬于后者
她告訴我,和女兒跳跳相處時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不順眼」,特別是看到平時的一些 言行舉止,總忍不住想要說一說、嘮叨一番
跳跳今年上高二了,平時在學校上課還覺得 輕松安逸,孩子一回到家就覺得看哪哪都不順眼
就拿這次五一小長假來說吧
跳跳剛背著書包進家門,跳媽就開始忍不住嘮叨說:「你是第一次來這個家嗎,怎麼回家都不知道把鞋放進鞋柜」
就這樣簡單的一件事,挑起了老母親的情緒、也激起了女兒的不滿
媽媽覺得:「孩子都那麼大了,怎麼一點 眼力勁兒都沒有,還不如待在學校眼不見為凈」
女兒覺得:「我才剛回家就嘮叨,看我不順眼干嘛還讓我回家,還不如待在學校」
當神獸歸家后,嘮叨、愛挑刺也似乎成為很多家長身上的統一特色
比如,看到孩子打游戲就擔心傷視力、影響學習
又或者,讓孩子換件衣服、幫忙做些什麼沒有得到及時回應時,覺得孩子一長大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
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母女兩個人之間的話是越說越難聽、越談關系越差
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危險」心理
父母看孩子不順眼,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當我們看待孩子的過程過于 挑刺、狹窄時,就很難看到孩子身上的進步與優點,在教育這條路上也很容易偏向 急功近利的錯誤方向
所以,那些看孩子不順眼的父母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危險」心理
朋友跳跳媽就是屬于這種比較危險的心理了
她覺得,孩子長大了就該懂事一些
大概也因為有了「懂事」這個標準,跳媽在看待跳跳時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你看看某某家孩子,比你還小,就知道幫媽媽分擔家務活了」「都這麼大了,還一點也不讓人省心,吃完飯把碗放到廚房去呀」「你現在不好好學習看你以后怎麼辦?難道跟你爸一樣到工地去搬磚嗎」……
就這樣,不看孩子還能眼不見為凈、一看到孩子就忍不住要說
而那種越看越瞧不慣的挑刺、和不順眼心理,也讓跳跳的叛逆心理愈漸增強
特別是上高中以后對父母多了不耐煩,平時還沒說幾句話就 氣呼呼地頂嘴:「好煩呀,你能不能別說話」
看著越說越叛逆的跳跳,朋友也知道不能用過激的話去刺激孩子
可是,每次一看到孩子做出某些行為時總會因為看不慣而大發脾氣
而在這樣的 惡性循環下,朋友甚至覺得她好像是得了一種病
討厭孩子、也討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佷明顯,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總覺得心煩、甚至感到焦慮
那麼,在這樣「不健康」的心理下是很容易陷入 相看兩生厭的惡性循環
正所謂,你對孩子的說話方式、也是孩子不久后對你的說話方式
如果父母經常看孩子不順眼、孩子又怎會看父母順眼呢
所以,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危險心理,當前最需要的也并不是糾正孩子身上的問題,而是「養」出一個健康心理去陪孩子成長
心態不對、看待孩子的眼光也不對
昨天下午,晚飯過后到樓下散步時看到這樣一幕
幾個小朋友正圍在一堆分一袋即食瓜子,有一個男孩看到后當即就沖上去想要獨占
男孩媽媽見狀開始批評說「跟沒有吃過東西似的,不就是一袋瓜子嗎?你不去湊熱鬧,會怎樣呀」
男孩聽后并沒有停下動作,而是越搶越起勁,直到把其他小朋友搶哭了也沒有停手
最后,還是男孩媽媽強行上前把孩子抱走才避免了擁堵場面
媽媽一邊抱著男孩離開,還一邊生氣地說:「我管不了你了,也不想管了」
旁邊有些大人也跟著搖頭頓足,特別是家里也有同款調皮的孩子,那簡直就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
孩子調皮到已經管不住了怎麼辦?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家長沒有擺對心態
就孩子調皮不想管這個問題,我還采訪了幾個家長
他們都告訴我
其實對孩子也沒有那麼大意見,只不過是說了不停,次數多了也就陷入加大聲音力度,加大語言威力了
可見,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看孩子不順眼,而是和孩子陷入了權利斗爭
當我們試圖掌控孩子那一刻開始,家長的心態就不對,看待孩子的眼光也不對
舉個例子
媽媽讓女兒幫忙掃地、洗碗沒有照做時就覺得很生氣,甚至還不停地嘮叨、說一些狠話
其實,媽媽只不過希望通過 語言控訴激起孩子的同理心,可孩子從來都是吃軟不吃硬
如果我們改變心態把這份希望看作成需求,告訴孩子「寶貝,我現在需要你幫忙洗個碗、掃下地,你可以放下手里的事情幫幫我嗎」
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對孩子 和顏悅色的訴求幫助,和一份對孩子 嘮叨批評的命令,哪一個方案更容易讓孩子主動配合你呢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也不要忘記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
心態好了,看待孩子的眼光也好了,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也就溫馨簡單多了
家長不要用成人思維去「嫌棄」孩子
有人說,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家長「嫌棄」
剛開始總覺得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想法,可真正 身臨其境才明白其中的苦楚
特別是女兒過了兩歲這個年齡段之后,我發現自己就經常會看她「不順眼」
比如
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做出 倒掛金鉤的動作時,害怕突然栽跟頭摔上一跤
吃個飯非要雞蛋里挑骨 磨磨蹭蹭時,操心吃涼飯會肚子疼
走個路也要 仰起頭看天空的不著調時,又擔心走路不小心掉進坑里
可如今靜下心來回憶之前對孩子的各種不順眼,似乎也看到了各種「嫌棄」背后的緣由
因為擔心孩子,所以才會 疾言厲色地發脾氣
特別是在焦急情況下,相信有很少的家長還能做到 心平氣靜
都說「愛之深、責之切」,你罵孩子的聲音有多高,當時對孩子的期盼和擔心也就有多深
那為什麼會形成這種不健康的養育心理呢?答案很簡單
當你一直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時,慢節奏孩子和快節奏家長自然會 格格不入,也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認知偏差
慢節奏的孩子依然會 我行我素,他們喜歡調皮搗蛋,也喜歡對新鮮的一切事物更加好奇探索
這個時候 好奇心強、喜歡闖禍探索的孩子也容易犯錯,家長越是批評阻止,他們 貪玩淘氣的變本加厲想法就會越強烈
想要從根源上改變孩子的思想行為,那麼家長首先就要改變用成人思維去「嫌棄」孩子
比如,遇上孩子貪玩淘氣、寫作業拖拉等頭疼問題時,我們就降低自己看待孩子的要求
小朋友嘛,哪里有不貪玩、不調皮的,不要對他們要求太高
今天吃飯比昨天多吃了2口蔬菜,這就是改變
今天寫作業比昨天積極、且早完成1分鐘,這也是進步
當我們把成人思維改成用進步去看待孩子時,你會發現曾經 劣跡斑斑的孩子也有很多可取之處
孩子需要在鼓勵中成長,更需要在充滿積極正能量的環境下擴寬眼界
你眼中的孩子是進步的,那麼孩子就會在進步中成長,并且這個進步空間還是隨著眼界的開闊而不斷提高
看孩子順眼需要從懂得欣賞開始
怎樣才能跳出看孩子「不順眼」的這個怪圈?
除了改變思維、和心態之外,看孩子順眼也需要從懂得欣賞開始
小朋友的世界是好奇的,他們喜歡調皮搗蛋、也喜歡惹是生非,因為這些 感官體驗可以更好地滿足探索欲望
而在孩子好奇探索這條路上,家長也要意識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即:改變身份
特別是和孩子一路相處的過程中,你是用家長的身份命令他們,還是用朋友的身份溝通商量,最終所形成的結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想要看孩子「順眼」,改變和孩子之間的 相處模式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小細節
如果覺得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隔閡,或者總是看孩子不順眼、總想挑刺,那從現在開始就不要再把視線放在如何讓孩子聽話懂事上
試著給自己和孩子創建一個新的身份,比如伙伴、朋友
有位媽媽曾經就這樣告訴我
如果你覺得和孩子之間無法溝通,或者總是看孩子不順眼了,那就把它看成一個「不靠譜」的小領導吧
剛開始還不了解其中的含義,當我試著去嘗試改變身份后,發現自己的眼界就沒有那麼狹隘了
孩子不聽話、或者特別固執時,那是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想法與見解,耐心地聽一聽、等一等,當一個愿意說、另一個又樂意傾聽時,哪里還有什麼針鋒相對了
所以,看孩子不順眼是一種「危險」的心理,家長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思維、和心態,更需要從改變身份開始和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好的關系是建立一切的開端,只有孩子愿意跟你分享,有了信任做鋪墊的關系才能長遠
特別是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他們會有更多屬于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如果家長的眼界太過狹窄,又或者對孩子的評價總是不太客觀,這些都是不符合孩子的 健康心理發展
正所謂,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孩子的成長規律就是在自主、自信中 迎難而上
只有家長把自己和孩子的關系調整到 平等狀態,一樣的認知水平、同等的角色角度,大家才可以更加客觀、平等地看待問題
所以,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慢節奏、細功活, 拒絕急躁、避免情緒化,這才是對孩子的正確期待、真正陪伴
那麼,關于父母總看孩子不順眼背后的真相,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